广元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广元: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 » 详情
广元: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
发布时间: 2022-05-30      来源: 四川日报
【字号:
打印


广元城市风貌  陈平

 

5月15日,广元市昭化区清水镇脱贫户张克茂正在打扫新房子的房间,“脱贫奔康了,条件更好了,日子越来越好。”

一个小家的新生活映照出川北大地的新气象。地处四川北大门的广元,过去5年,历史性甩掉绝对贫困帽子,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元台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度提升,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跨越发展动能活力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新起点新作为。新发展阶段的广元,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跨越发展思路,聚力发展“四大经济”,深入实施“四大工程”,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

持续聚力“四大经济”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广元经开区广元中孚公司车间里,机器轰鸣,这里每天生产1000多吨铝水,运往周边的铝基材料加工企业。

5 年前,广元铝产业还名声不响。现在,全市有 40 余家铝产业及相关配套企业,成为全省唯一的铝基材料重点产业布局发展地级市,2021年全市铝产业产值达272亿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多点开花到集聚增效……“十三五”期间,广元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翻开“十三五”广元“成绩单”: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4年连跨3个百亿元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底突破千亿元大关,在全省市(州)排名提升1位。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新一轮增长?

广元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聚力发展枢纽经济、生态经济、民营经济、数字经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过去5年,兰渝铁路、西成高铁相继通车,嘉陵江“黄金水道”时隔 30 年再次全江通航……广元成为国家和省上规划建设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如何把通道优势转变为经济势能?“十四五”期间,广元将进一步拓通道、密网络、强设施、畅循环,推动“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变。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产业,加速推进生态资源、生态优势向生态经济、生态价值转变。去年底,四川省在14个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广元是全行政区纳入试点范围仅有的两个市(州)之一。同时,推动形成水电风光天然气等一体化的“绿色能源”生产消费体系。

广元市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90条措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投资领域,促进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融资信贷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增强。数字经济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21 年,广元数字产品制造企业总数达到 18家,实现产值83.18亿元;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51.2亿元,同比增长36.3%。广元规划,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广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十三五”时期,广元市取消、下放行政许可事项167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100%。2021年,广元被省政府评为年度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集体,荣获全国 2021 年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典范城市称号。

深入实施“四大工程” 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清晨6时,广元南河湿地公园聚满晨练的人群,家乡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自豪。

广元地处长江重要支流嘉陵江上游,嘉陵江及支流南河从主城区穿行而过。“十三五”以来,广元切实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因地制宜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南河、嘉陵江、白龙江水质稳定达到I类,19个国、省考核断面和水功能区水质优良率100%,实现“一江清水出广元”。

广元大力实施人口集聚、教育提质、健康守护、环境优化工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实施人口集聚工程,是广元发展的长远大计。广元将以更加充分的就业、更加宜居的环境、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聚集人口,促进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做大城市规模。同时,深入实施聚才计划、“蜀道英才”工程,夯实人才保障,增强城市活力。

把城区最好的地块用来发展教育,把最好的资源给学校。近3年来,广元在城区新增规划教育用地300多亩,每年安排500万元,2021年又增加到600万元奖励高中教育质量先进集体和个人。

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广元市医疗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出院患者人数分别较2015年增长12.6%、43.4%;域外来广元市级医院住院病人 1.63 万人次,占比7.99%。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广元加快建设就业充分、环境怡人、生活便利、平安和谐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显著增加,社会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打造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广元、幸福家园”。

 

广元: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朝诗人白居易笔下的诗句,用来描绘盛春时节的广元南河,最恰当不过。

横穿市区的南河,被誉为广元的母亲河。但在前几年,南河却因水质污染严重、徘徊在Ⅲ类水质边上,被人们称为“烂河”。而今,昔日“烂河”变成了美丽的“蓝河”,成为广元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切实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生动写照。

不只是南河,目前广元主要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嘉陵江、白龙江、南河等主要河流出境考核断面水质达到Ⅰ类,实现“一江清水出广元”。

善治 从城市到农村全面治理

10多年前,南河水质污染比较严重,走在岸边,时有臭味随风扑鼻,社会普遍关注,市民反映强烈。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有关方面认真查找,发现主要原因是城乡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加快同时带来污染负荷加重,加之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乡环境治理滞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是广元最大的优势,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秉持这一理念,广元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统筹考虑城市“水、岸、路、桥、房”等要素,合理划定河湖管理范围,河湖开发利用有章可循。同时,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的治理思路,层层递进。一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持续展开,工程治理、生态治理、生物治理三大行动同步推进。广元市在全省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流经城区的南河、嘉陵江变清了。随即,广元把“碧水保卫战”引向农村。

利州区河西街道学工村有一条不起眼的山洪沟,因为附近一个居民小区污水未有效收集处理,污水通过化粪池流进了沟里。因为臭,更遭人嫌弃,一些居民干脆将垃圾也扔进去……

2021 年,这条名为浩沟的山洪沟被列入利州区农村污水治理名单,随即得到整治。如今沟溪清水汩汩,河边草木青青,一块醒目的标牌竖立着:“多一份绿色,添一份清新。”70岁的当地居民石书行说:“真是没想到,这样的小沟沟都整治好了。”居民们看着身边环境好了,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广元城乡污水治理成效卓著。2021 年,经过治理的城市黑臭水体水质全部达标,全市20条农村黑臭水体和65%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善护 不但线下巡还要线上巡

在嘉陵江广元经开区段,江边有一处突出水面的“微半岛”,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桃花岛。名字好,风景也好,岛上一度被附

近居民当作农家乐、茶房经营占用,一些市民还偶尔去野炊、郊游,但危险隐患让人提心吊胆。

2020年7月,广元市水利部门、经开区等单位联合开展“清河”行动,一月内拆除800多平方米违章建筑,全面清理垃圾、废弃物,85亩的“微半岛”又恢复了自然面貌。

污染治理了,管护如何跟上?广元深入划定河湖空间保护范围,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

驾车行驶212国道,即将进入广元白龙湖区域,路边一块醒目的蓝色路牌提示司机:“你已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请小心驾驶。”常年行驶这段路的司机说,类似的提示,在白龙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涉及的212国道35公里路段上,多处可见。不仅如此,沿路还在多个弯道处安装了混凝土防撞墙、截污沟、防护网。

白龙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广元市城区第二水源地和沿湖群众主要饮用水源地。

广元制定了《广元市白龙湖亭子湖保护条例》《广元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对相关水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护如何做到“长制久清”?广元重点推进河(湖)长制,全面构建起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明确四级河(湖)长及联络员单位工作责任,切实做到河(湖)长工作“有名”“有实”“有能”。

41岁的周高鹏是广元利州区东坝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也是5公里长的南河城区段的河长。每天傍晚,跟随着熙熙攘攘的市民沿河散步,人群中的他总是带着“二心”,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河面有没有漂浮物,岸线有没有枯枝败叶,8条流入南河的支沟水口有没有异味……人们散步,他巡河,如果发现哪里不对,他会立即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处理。河(湖)长不仅线下巡,也在“智慧河(湖)长”网络系统线上巡。河(湖)长的手机不仅与所负责的河(湖)通过视频监控连接,也与省市河(湖)长制管理信息平台对接共享,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监测巡查情况。同时,生态环境部门在主要河流建有1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充分发挥前哨作用,动态监控水质变化,做到污染早发现、早处理。

初夏的白龙湖,湖水湛蓝清澈,蓝天倒映在水里,很是漂亮。但负责白龙湖两岸的网格员周丕平、周丕彪少有心思欣赏,他们的心思都用在守护白龙湖的水环境上了。他们两个经常提着一根木棍边走边看,看沿湖的防护隔离网有没有破损、标识标牌有没有损坏。

目前,广元共有4300多名四级河(湖)长,以及更多网格员巡护在城乡,实现河流、水库、沟渠、塘堰等水域及岸线管理保护全覆盖,他们是常态化保持河湖水体清洁的“主力军”。

善用 要清水绿岸还要文化景观

很多好客的广元人有一个习惯,凡有外地朋友来,都会领着去南河湿地公园走一走,踏上河岸的廊道,但见水天一色,绿树摇曳,飞鸟掠空,让人赏心悦目。

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南河湿地公园,被广元人当作“城市会客厅”,其实它还是“南河之肾”。

走在南河林荫小道上,细心的人不时可见一块块竖立的木质标识牌,上面有文字、图案,介绍周遭植物或鸟类的品名、种类、功能,市民称之为“南河知识牌”。

“这里是芦苇,那里是香蒲……”广元市住建局技术人员说,这些植物很普通,但对南河来说却很珍贵,因为它们都是南河的“生物净化器”。在南河湿地公园,这“生物净化器”由数十种水生植物组成,它们花期长、根系发达、吸污净化能力强,能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是南河清水绿岸的“守护神”。

“守护神”既改善了水质,又美化了景观。这看似细微的做法,是广元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的神来之笔,描绘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新图画。

如今,走在广元城区、县城以及一些乡镇河湖边,扑入眼帘的,都是各具特色的“带状公园”。这得益于广元坚持水域治理与景观打造相结合,在治理上尽量保留河(湖)原有的自然岸线,使得带状景观层次分明,相得益彰。

不仅如此,广元的生态“河湖图”,还融入了更多人性化、人文化元素——

突出人性化。在考虑防护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着力建设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体系,打造岸线生态工程,构建人河互动、人景相映、人水和谐的亲水景观空间。突出人文化。将名人文化、蜀道文化、三国历史文化以及地方文化融入河(湖)生态修复,设置文化景观石、文旅景观标识标牌,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交相辉映,让治水护水爱水意识深入人心。

协同上下游,顾及左右岸,协调人文景,体现了广元建设嘉陵江流域生态廊道,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真切用心。背后隐含的深意是,切实践行“两山”理念,努力在治理上补短板,在保护上求创新,在生态转化利用上谱写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水文章”,助力广元绿色发展绿色崛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