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互动 » 意见征集 » 关于征集《广元市市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
关于征集《广元市市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保护办法(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公告
征集时间:2018-10-08至2021-06-07   发布时间:2018-10-08   征集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字号:
打印

广元市市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保护办法(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城乡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我局起草了《广元市市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保护办法》,现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1.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18年10月8日至2018年11月8日。

     2.广大市民如有意见或建议,可以通过信件、传真或者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广元市城乡规划局联系。联系电话:0839-3266006,传真:0839-3266006,通讯地址:广元市利州东路612号,邮编:628017,邮箱:250458101@qq.com。

                                                                                                                                                                                                                                                                                                        广元市城乡规划局

                                                                                                                                                                                                                                                                                                          2018年10月8日

 


广元市市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保护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城乡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的保护适用本办法。历史建筑被依法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按照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的保护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的保护工作,并将其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必要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第四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的规划保护管理工作。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的申报、保护及管理等相关工作。

     财政、宗教、国土资源、公安、城管、林业园林、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保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履行日常巡查和现场保护等职责。

     第五条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专项保护资金,专项用于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的保护。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的义务,对破坏损害行为有权进行劝阻和举报。对在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扬奖励。

第二章 申报批准

     第七条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保护实行专家评审制度。

     市政府统一设立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级专家委员会)。市级专家委员会由规划、建筑、景观等方面专业人士和历史、文化、经济、艺术等方面专家组成,负责市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的认定、调整、撤销以及规划、保护等有关事项的评审工作。

    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申报应在市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目录中进行选取。

    第八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街区,可以申报市级历史文化街区:

    (一)保留着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

    (二)构成的历史风貌、历史建筑和环境要素具有真实性;

    (三)历史文化街区用地面积不小于一公顷;

    (四)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以及能够展现当地历史风貌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的用地面积达到保护范围内建筑总用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第九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村落,可以申报市级传统村落:

     (一)村落形成较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

     (二)传统建筑风貌保留比较完整,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乡土建筑等集中连片分布或者数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三分之一;

     (三)整体格局保存良好,保持传统特色、地域特色,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承形式良好。 

      第十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建筑物、构筑物可以申报为市级历史、乡土建筑:

     (一)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三)体现一定的科学技术价值;

     (四)在工农业等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厂房、仓库、生产设施等;

     (五)具有其他价值的特色建筑。

      第十一条 申报市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由所在地县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市城乡规划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市级专家委员会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二条 申报历史文化街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十三条 申报传统村落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现存传统建筑的数量和规模;

     (二)现存传统建筑的久远程度;

      (三)现存传统建筑(群)及其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保存情况;

     (四)现存传统建筑(群)所具有的建筑造型、结构、材料或装饰等美学价值;

     (五)村落与周边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或传统的田园风光保有和谐共生的关系。

      第十四条 申报历史、乡土建筑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筑的资源价值描述,含历史沿革、建筑结构、保存情况等;

      (二)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含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

      (三)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

      (四)范围及布局图;建筑照片。

       第十五条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普查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城乡规划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推荐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认定历史、乡土建筑应当经产权所有人同意。

      第十六条 经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县区人民政府应设立保护标志,并于公布日起60日内挂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保护标志。

      第十七条 经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不得擅自调整、撤销。因不可抗力导致历史建筑灭失或损毁,确已失去保护意义,或者因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撤销的,应当经市人民政府同意。

第三章 保护规划

        第十八条 经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及历史、乡土建筑,由市、县(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村镇建设规划管理。

       第十九条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批准公布后,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历史、乡土建筑应当编制保护图则。

      保护规划或保护图则应当自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第二十条 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保护图则应当包括基本信息、风貌特色、保护范围、建筑测绘图、维护修缮、使用要求、历史环境保护要求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 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

      第二十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历史、乡土建筑保护图则应当征求历史、乡土建筑产权所有人或使用人的意见。

      保护规划报送审批文件中应当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经听证的,还应当附具听证笔录。

      第二十三条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由市城乡规划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历史、乡土建筑保护图则由县区城乡规划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市城乡规划行政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保护措施

      第二十四条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乡土建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第二十五条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控制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的人口数量,改善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

      第二十六条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和历史、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应当保证原住居民的参与,注重调动原住居民保护积极性,保障其合法权益。

     鼓励原住居民依据保护规划和保护图则要求在原址居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事当地特色产业的生产经营等相关活动,不得以保护利用为由强制将原住居民整体迁出,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原有形态、生活方式的延续传承。

     因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和历史、乡土建筑保护需要,影响原住居民生产生活或者导致其权益受损的,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通过协商,采用征收安置、住房保障、宅基地置换、适当经济补偿等方式予以安排。

     第二十七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行为:

     (一)开山、采石、采砂、开矿、毁林开荒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古树名木、河湖水系、道路等;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码头等;

     (四)修建损害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五)设置破坏或者影响风貌的广告、标牌、招贴;

     (六)随处倾倒垃圾、排放污水等污染环境的;

     (七)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 禁止下列影响历史、乡土建筑安全和景观的行为:

     (一)擅自在外墙增设、拆改门窗,或者改变外墙材料、色彩,以及改变外部造型和风格;

     (二)擅自变动建筑主体承重结构、拆卸建筑构件、开挖地下空间,危害建筑安全;

     (三)违法搭建建(构)筑物;

    (四)在建筑物内生产、存储和经营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

    (五)违反相关管理规定,堆放、晾晒、吊挂有碍建筑风貌的物品;

    (六)其他影响安全和景观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在历史文化街区、传统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县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三十条 历史、乡土建筑应当按照保护图则的要求进行维护、修缮和使用。对历史、乡土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应当经县人民政府城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一条 在历史、乡土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得擅自进行新建、扩建等建设活动。确需建造附属设施的,应当符合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的要求,且经县(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由县(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向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新建附属设施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不得影响历史建筑的正常使用。

      第三十二条 建设工程选址,应当避开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当实施原址保护。对历史建筑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报县人民政府城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因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的,应当报请市城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历史建筑原址保护、迁移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三十三条 在符合保护图则的前提下,鼓励合理利用历史、乡土建筑。鼓励利用历史建筑进行文化遗产展示,支持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在符合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利用历史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传统作坊以及开展商业、民宿等活动。

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应当与其历史价值、内部结构相适应,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主体结构、主要平面布局和外观,不得危害历史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

      第三十四条 历史、乡土建筑产权所有人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承担保护责任。产权所有人可以与建筑实际使用人或代管人约定保护责任,但不得以此为由拒不承担保护责任。本条所称产权所有人、实际使用人、代管人以下统称为保护责任人。

     第三十五条 历史、乡土建筑保护责任人应当按照消防安全相关制度的要求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第三十六条 县(区)城乡规划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辖区内历史、乡土建筑的保护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促指导保护责任人履行保护义务,正确行使权利,对不符合保护要求的行为予以纠正。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辖区内历史、乡土建筑的日常巡查监管,对不符合保护要求的行为予以纠正。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日常巡查监管工作。

      第三十七条 历史、乡土建筑面临损毁危险的,保护责任人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区)城乡规划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县区城乡规划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协助保护责任人进行抢险保护。

      第三十八条 县(区)城乡规划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乡土建筑的现状和保护要求,组织编制年度保护修缮计划,督促指导开展保护修缮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给予专项资金保障。

     第三十九条  历史、乡土建筑保护责任人按照规划、建设、文物保护的要求和技术规范进行房屋修缮保护的,由县区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历史、乡土建筑有损毁危险,保护责任人不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乡土建筑。

     第四十条 市城乡规划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和历史、乡土建筑保护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县(区)城乡规划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辖区内历史、乡土建筑的保护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促指导保护责任人履行保护义务,正确行使权利,对不符合保护要求的行为予以纠正。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辖区内历史、乡土建筑的日常巡查监管,对不符合保护要求的行为予以纠正。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日常巡查监管工作。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设置、移动、涂改和损毁历史、乡土建筑保护标志的;未经批准或者未按照批准的要求,在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和历史、乡土建筑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未经批准或者未按照批准的要求,擅自对历史、乡土建筑进行修缮或者装饰装修的,由市、县(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恢复原状。拒不改正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乡土建筑的,由市、县(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和历史、乡土建筑保护职责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城乡规划局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8年 月 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意见内容:
(请输入建议内容,字数在100字以内。)
*验证:
拖动滑块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