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8450030/2019-03961 | 公文种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广元日报 |
发布日期 | 2019-08-14 | 主题词 | “大喇叭”播出乡村振兴强音 昭化区建好用好“村村响”广播 |
“乡亲们,打扫环境卫生就像人洗脸,脸洗干净了人才精神。整治人居环境,大家既是劳动者,也是受益者,卫生要靠自己干,家园要靠自己建。”6日早上10点,昭化区柳桥乡的“大喇叭”又准时响起,乡党委书记邢显锟操着一口“昭化腔”给群众宣讲。
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广播,在资讯高度发达、传播渠道多样的今天,似乎已成为一代人的回忆。但在昭化区,广播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成为当地群众学技术、长知识、听时事、正言行的重要渠道。
“在农村人员居住高度分散、在家多为老弱妇幼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具有传播快、受众全等优势,是政策宣传、信息传播、应急处置的良好载体。”昭化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让广播这一“老器材”焕发新生命,从2014年起,该区整合600余万元资金,完成安装设备3000余台套,210个行政村搭建起“村村响”系统,覆盖1410个村民小组22万人口。同时,组建区、乡、村三级广播联播联控体系,每个乡镇选聘1至2名播音管理员,行业部门负责监督和协调、广电网络公司负责线路和设备维护、乡镇负责播出内容,确保广播系统运行。
建好了,怎么用好?邢显锟成为该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广播刚恢复时,广播“过时论”“无用论”在柳桥乡流行,一些村民嫌吵,还偷偷拔掉广播线。怎么才能让群众愿意听、乐意听?邢显锟挨家敲开群众的门,了解大家关心的事,听大家的知心话,将上级政策和群众需求相结合,撰写出一篇篇具有“柳桥味道”的广播稿。
“脱贫攻坚关系你我他,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相思’,也不是自拉自唱的‘个人唱’,更不是我做你看的‘独角戏’。”“家规家训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承,家里每个成员都要遵守和维护,才能实现家兴业旺。”……5年来,邢显锟撰写关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稿件100余件,播放700余次,被群众称为“广播书记”。
效果很快显现。“柳桥乡离城市近,群众思想比较浮躁,以前每年上访的群众很多。”柳桥乡纪委书记杨沫说,随着“大喇叭”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群众的思想通了,心气顺了,信访量大幅降低,一跃成为乡风文明先进典型。在西部绿色家居城项目中,1年内征地3700亩、拆迁房屋135户、迁坟近千座,无一例上访。
用广播擂鼓呐喊弹响工作“前奏音”,鞭策鼓励群众改善乡风民风……柳桥乡的经验很快在全区推广,目前,该区29个乡镇的党委书记、210个行政村的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以广播为平台,积极开展政策宣讲、知识宣传、信息传播。“乡村广播天天响,各级书记天天讲;学了知识长见识,件件都是百姓事。”乡亲们常挂在嘴边的这句顺口溜,是对乡村“大喇叭”最好的认可。
如今,昭化区对广播内容有了更细致的规定:早中晚各用半个小时时间,播放全市全区乃至全国全省的大事要事,让村民们知大事、观全局;早上10点和下午4点,乡镇干部用“大白话、乡土话”讲群众关心的身边事,从家风家训到治理“脏乱差”,从防洪防汛到小额保险参保……这种“订单式”宣讲,让村民更加熟悉各项惠民政策,更加爱党护党信党;村级广播则更加灵活,有要紧事,村干部通过广播“吼一嗓子”,全村立马行动。
“大喇叭”作用远不止于此。日前,卫子镇一名干部因家属占道做生意被“大喇叭”点名后,沮丧地找到镇党委组织委员卫艳诉苦:“在广播里被通报,真是太没面子了。”听完抱怨,卫艳严肃地给他讲解全镇环境治理事项,并告诫他“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当好正面榜样。”在“大喇叭”的震慑下,这名干部家属的占道经营行为很快得到纠正。
类似的事在昭化区并不少见。以前,群众在“大喇叭”中经常听到车辆乱停乱放、土坯房不按时拆除、家庭卫生较差的通报……渐渐地大家发现,被“大喇叭”点名批评的人越来越少。“我们都怕被广播批评,周围全是熟人邻居,不想自己落后。”卫子镇卫子社区居民王素兰笑着说,现在身边人都在比学赶超,不仅不能上“黑名单”,还要争取上“红名单”。
王素兰所说的“红名单”,其实就是昭化区各乡镇将敬老爱老、好人好事等在广播上通报表扬的名单。该区通过广播点名表扬的方式,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让大家感受真善美,行动更加自觉。
“‘大喇叭’发挥着传递消息、凝聚力量、稳定人心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昭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壮表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该区的“大喇叭”不仅要当好传播党的好声音的“扩音器”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还将继续通过技术更新、模式创新,赋予乡村振兴新活力。
(记者 周小丁 崔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