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养“金猪”去年增收40万在城区买房
未来要继续经营养猪场,搞好一家人的“产业”
编前语
过去的几年,扶贫扶到了穷根上、扶到了心坎上;脱贫脱出了真实效、脱出了新希望。截至2019年底,我市四县三区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34.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还剩不足8个月时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广元晚报特别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晒晒我家的幸福账单”策划报道,讲述广泛凝聚贫困群众推进脱贫攻坚的故事和成果。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5月,阳光正好,在满眼的绿意中,车子沿着蜿蜒公路行进至明月峡深处——朝天镇明月村,山顶上500亩的藤椒种植基地紧挨着已经挂果的猕猴桃园,往前走一挂着“党员返乡创业园”牌子的水果园又映入眼帘,黄的枇杷、绿的李子,一幅瓜果飘香的诱人景象。
经过一幢幢生机盎然的民居,来到一排红砖瓦平房处,屋里传来嗷嗷的猪叫声。听见汽车的声音,一名中年妇女满脸笑意迎了出来,这户曾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如今是村里的养猪大户,去年养猪获利40万元,已在广元市城区买了房。
致贫
丈夫倒下近10年“没收入”她说“一包盐都吃不起”
“杨书记来了呀,我刚喂过猪,正在打扫猪圈,快坐。”“王姨,我们不坐了,来看看你今年养的猪怎么样。”……记者随同驻村第一书记杨见一起进入圈舍,只见左右两排共9个圈舍里满满当当的猪,有150公斤多的肥猪,也有15公斤多的小猪仔……
杨见口中的王姨叫王玲,今年46岁,是这个养猪场的主人。2007年,她的丈夫刘金荣骑车回家途中出了车祸,脑部受伤,手术花了好几万,不仅掏空了家里,还欠下外债。手术虽然成功,但后遗症导致智力受影响,丧失了劳动力。
“按农村的说法那时‘我家一包盐都吃不起’,哪敢想如今的好生活。”王玲说,从2007年到2016年,照顾丈夫和一对儿女,家里全靠她一个人种地勉强维生。2014年她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2015年朝天区委组织部和明月村结成帮扶对子,2016年初杨见作为朝天区委组织部驻村第一书记来到明月村,王玲一家是杨见到村后的第一个帮扶对象。
脱贫
养猪生“金猪”去年收入40万元左右
“刘金荣因临时性丧失劳动力,外出务工困难,且因治疗欠下大笔债务,就建议他们就近就业。”杨见说,“王玲有养猪的经验,就找到我说想办个养殖场养猪,但没资金。”与驻村工作队认真调研后,认为她家办养殖场可行,随后一起对养殖场地选址反复研究,并积极协调小额信贷政府全额贴息,协调交通项目资金11万元,修建了300米长的生产运输道。
“借了5万元建了这个300平方米的养猪场,5万元的小额贷款买来30多头猪,其中母猪有6头,没想到这个养猪场成为我们家的‘金猪’。”王玲笑呵呵地说,养殖场建成后,2017年3月买猪,当年11月卖出30头猪,共卖了7万多元,又投入到养殖场中,主动申请实现了脱贫。
“以往基本上每年卖100头猪,去年猪的行情好卖了200头,毛收入80万元,除去投入基本对半赚。”说起2019年猪肉价格飙升,王玲说起她家的收入账单:每头猪100公斤,每公斤36至44元,每头猪4000元,200头猪卖80万元,纯利润40万元左右……
“儿子已到了结婚的年纪,准备把广元的房子重新装修一下……”王玲说,未来要继续经营好养猪场,这是一家人的“产业”。
记者手记
贫困村的华丽“变形记”
脱贫攻坚催巨变,惠及群众千万家,王玲只是贫困户的一个缩影。
几年前,明月村还是一个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穷山村。如今迎着骄阳,明月村被青山环抱,桃李芬芳。村内道路平坦宽敞、干净整洁,俨然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昔日省级贫困村上演了一幕华丽的“变形记”。
截至2019年底,全村引进业主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藤椒种植500亩、猕猴桃种植200亩、小水果种植200亩,水产养殖78亩,巩固发展核桃1500余亩,培育产业大户及致富带头人42人,带动全村群众实现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
王玲家的账单
2016年
丈夫车祸、修养猪场,借款9万多元。
2017年
贷款5万元买猪仔,当年卖猪收入7万元,还亲戚欠债3万元。
2018年
出栏生猪100多头,收支持平。
2019年
出售生猪200头,纯收入40万元左右,老公务工收入5万元;欠亲戚的钱全部还清,5万元小额贷款申请展期了一年半。
2020年
在广元市城区上西坝买了套二手房,首付2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