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级贫困县,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先进摘帽县”;从贫困发生率13.45%降到0.01%,减贫幅度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朝天书写了——
践诺无声 脱贫攻坚的朝天答卷
这七年,栉风沐雨,只为一个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七年,波澜壮阔,只为一个振奋人心的优异答卷——截至2019年底,朝天区6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4671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1%。朝天退出贫困县序列,并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先进摘帽县”。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就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
然而,“山高摔死鸡,水急不养鱼,有马不能骑,有病不能医”,因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1994年,朝天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被确定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2014年,全区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村64个、贫困人口7421户25518人,贫困发生率为13.45%。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从越温脱贫、“八七”扶贫攻坚,到新时期扶贫开发,再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打响脱贫攻坚战,朝天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虽没有战火硝烟、枪林弹雨,却同样气壮山河、感天动地。
既安居又乐业
易地扶贫搬迁的朝天模式群众满意率 100 %
“安居”才能“乐业”。
面对“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易地扶贫搬迁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之举。
曾经的罗圈岩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幢砖瓦房,家家户户挑水生活,用手机要爬山,用家电要错锋,贫困发生率高达61.88%。
如今的罗圈岩村实现了五通六有,村民住进“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顶、穿梁斗拱”川北民居,建起“一谷两带三区”,人均收入早已过万元。
“以前羡慕城里人,现在觉得待在农村更幸福。城里人周末还跑我们这儿来游玩呢。”村民杨洪顺不无感慨地说。
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上,罗圈岩村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在全国推介。
罗圈岩村是朝天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缩影。该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满意率达100%的关键举措是“菜单式选择、差异化补助”。
“菜单式”搬迁,就是为搬迁贫困户制定安置、建房、增收3个菜单。
在安置菜单中,设置分散自建、规模集中、城镇购房和政府建房兜底安置4种方式。在建房菜单中,设置统规统建、统规联建、工程队代建和农户自建4种方式。
青林乡场镇、蒲家乡罗圈岩村等15个安置点由于劳动力缺乏、不愿自建,政府就实行统规统建,由搬迁户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自主招标比选、自主监管,搬迁群众交付自筹资金后入住。两河口乡永平村、麻柳乡石牌村等7个安置点有劳动力、但资金不足,政府则实行统规联建,由搬迁户按照统一规划,联户建房,降低建房成本……
在增收菜单设置特色产业增收、就业创业增收、政策扶持增收3个渠道。截至目前,朝天实施搬迁的9086名农户中享受免费技能培训5000余人次,实现就业创业5036人,公益性岗位就业56人、生态护林员就业59人、纳入低保1708户,做到了搬迁贫困户每户至少有一个稳定增收的渠道,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2018年底,该区易地扶贫搬迁2628户9086人住房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在四川省131个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考核中,朝天排名第二。2019年,朝天搬迁贫困户人均收入7800余元,是当年人均脱贫标准的2.08倍。
朝天区易地扶贫搬迁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5+N”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五年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15.82亿元!这是朝天核桃的区域品牌价值。6000元!这是朝天农民人均核桃年收入。朝天超过半数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核桃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小小一颗核桃成为朝天富民增收的金果果,这是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年逾花甲的朝天核桃“土专家”侯银堂说,曾经的朝天核桃种植看天收成,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自朝天在全省县区率先成立核桃科研所,并与省林科院、川农大等合作开始,该区核桃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朝天区精选出硕星、夏早、蜀朝2号3个省级核桃优良品种,以每年3万亩的速度推广。同时严把苗木质量关、标准栽植关、综合管护关、果实采收关,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升级换代”。
7个专家服务团、28名产业领军人才、310名土专家、1200余名实用技术人员构建的“区有研究所、乡有服务站、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四级技术服务网络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政府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每年预算500万元,专项用于核桃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奖励。同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36家合作社均与核桃基地的林农签订购销合同,按不低于当年核桃市场价格收购核桃。供应企业生产的核桃标准化基地已达2.3万亩。大力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建成全国第一个核桃交易中心——天府商品交易所核桃交易中心,区、乡、村三位一体电商服务体系年销售额1200余万元。
中子镇校场村村民李茂军种了半辈子核桃,也穷了半辈子,是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朝天的核桃产业发展计划,李茂军积极参加管理技术培训,同时享受无偿苗木、农用物资、资金补助等“政策红利”,靠种植核桃一举摘了穷帽。他栽植40余亩核桃树,去年采收核桃鲜果7000余斤,收入10万余元。
一棵核桃树就是一条致富路。如今,朝天核桃栽培面积达50万亩,人均拥有2.5亩,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省县区首位。2019年,全区农民人均核桃年收入达6000元以上,近1.1万人通过发展核桃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占贫困总人数的52%。
紧抓龙头产业,大力发展高山露地蔬菜,撑起6万余名群众幸福奔康梦。2019年,全区蔬菜实现产值约10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5000元以上,基地乡镇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1.4万元以上。
同时积极发展畜牧、食用菌、蚕桑和小水果、藤椒、魔芋、中药材等产业。
依托“5+N”农业特色产业,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个、村特色产业示范园341个、户办小庭园2.2万余个。贫困人口特色产业收入占比达60%以上,带动6610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
2014年以来,朝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先后两次荣获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全域旅游带动3万余贫困群众走上小康路
据文化和旅游部门数据显示,旅游业解决贫困户占整个扶贫总任务的17%—20%。
朝天是蜀道入川的第一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秦蜀锁钥”“川北门户”称号,享有“栈道之都”“养生天堂”之美誉。7000年前,古代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中子细石器文明。朝天,拥有多元而富集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该区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以全域旅游为统领,以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为抓手,深入挖掘文旅资源,不断丰富产品业态,文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19年,朝天区累计接待游客826.71万人次,同比增长17.88%,旅游收入87.1亿元,同比增长19.92%。门票收入7678.67万元,同比增长46.41%。
据统计,朝天的“美丽经济”带动30000余名贫困群众走了小康路。
曾家镇90后青年雷浩然见过祖辈父辈“黄土旮旯里刨苞谷,哄饱肚皮不赚钱”。随着朝天旅游的发展,他紧抓机遇,建成了集餐饮、住宿、休闲于一体的雨田山庄,2019年实现近200万元收入。
曾家山国际滑雪场是川北最大的滑雪场,单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达2万余人次,每年可实现收入1200万元以上。辐射周边50余家农家乐、乡村酒店、民宿的旅游接待,带动10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
春踏青、夏避暑、秋观叶、冬嬉雪,沙河樱桃节、汪家蓝莓节、蒲家乡岭上荷花观赏季……季季有体验、月月有活动,朝天区连片建成了9个特色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园区,打造了52个精品旅游村落和3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创建了6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建成5条百里幸福新农村走廊,5条乡村旅游线路,累计覆盖163个村、惠及农户3万余户,促进旅游区域农民收入增加2000元。
以“全域旅游”带动“全域脱贫”,用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全域旅游已成为朝天脱贫奔康的强大引擎。
脱贫攻坚的朝天答卷亮点频出,振奋人心:以保障城乡饮水安全为底线,科学推进项目建设,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率达100%,全面构建起农村饮水工程安全方便,农田水利安全高效,水生态优良可持续的良好格局。
全区建设“四好农村路”2380公里,通村公路、通组公路硬化率均达100%,入户路硬化率达68%,以“一横三纵三环线”主骨架网络为依托,全面建成纵横交织、外快内畅的路网体系。
聚力实施“五大就业行动”,实现有意愿的贫困劳动者技能培训、创业帮扶、转移就业“三个100%”。每年实现转移就业6.8万余人、劳务收入达14亿元,其中,6400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
在朝天的脱贫攻坚答卷上,不仅记载着各级党组织履职尽责默默奉献的工作历程,也记载着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倾情奉献不辱使命的工作历程,更记载着贫困农户自力更生战贫斗苦的奋斗历程……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朝天区全体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绷紧弦”、在行动上“拉满弓”,正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奋战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