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接一连三扛起扶贫重任——我市工业产业扶贫纪实 » 详情
接一连三扛起扶贫重任——我市工业产业扶贫纪实
发布时间: 2020-06-22      来源: 广元新闻网
【字号:
打印

在四川精珍实业公司的扶贫车间里,贫困户严应琼(左一)正在对榨菜包装作业。

  旺苍县木门三合现代茶叶园区,漫山遍野的茶园一片连着一片。“多亏政府帮我们扩建基础设施,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持,提供发展平台。”种茶大户何杜日前告诉记者:“现在种茶可不单一,有基地,有加工企业,还有生产、销售公司,只要种好每一片茶,哪愁过不上好日子。”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工业产业作为接一产连三产的桥梁,对富民增收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因地制宜选准培育优势产业

  米仓山茶业化龙亭子有机茶基地负责人赵琦告诉记者,今年茶园开采以来,为保障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高质量茶叶鲜叶供应需求,每天至少有三五十人采茶。1吨鲜叶产值可达15万元左右,加工后产品产值预计可达80万元以上。

  近年来,我市把茶产业作为七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全市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不断提升,成功培育了“米仓山茶”“广元黄茶”“七佛贡茶”等全国知名茶叶品牌,广元茶叶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2019年,全市茶园面积达47万亩,茶产量1.46万吨。

  依托“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社+基地+农户”“企业+专合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旺苍县20余家企业联合组建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青川县46家企业组建四川七佛贡茶集团,全市累计培育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416家,其中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茶叶企业6家。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入选“四川十大茶叶企业”,成功创建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一片茶叶铺就脱贫致富路,这只是我市在因地制宜选择优势脱贫产业的一个缩影。

  扶贫车间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在四川精珍实业公司设立的扶贫车间里,20余名工人正在对榨菜进行加工。车间负责人王玉贵告诉记者,车间已就近就地吸纳周边农民群众4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5人,年人均增收近3万元。

  不远处的龙洲园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井然有序地打包封口。当前正值公司生产淡季,为让员工有稳定收入,公司特意为家庭贫困的员工开设一条食用植物油生产线,通过就学即就业、一专多能的方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工业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和激励工业企业通过‘工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农户增收。”市经信局食品饮料科工作人员韩孝国一语道破工业产业扶贫的核心所在。

  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我市工业产业扶贫累计投入资金22062万元,惠及项目276个。全市工业企业及产业链累计带动贫困户就业1445人,新增中小微企业544户。

  集群强链增强脱贫可持续性

  苍溪县围绕红心猕猴桃产业,建设紫云食品工业园,带动全县农户发展红心猕猴桃基地33万亩;青川县围绕食用菌产业,建设木鱼食品工业园、孔溪小企业创业园,创新“合作社+菌种扩繁中心+资金互助社和农产品集配中心”经营模式,带动全县农户发展香菇、黑木耳2.8亿椴袋,成为全省3个工业产业扶贫成效“县建台账”试点县区之一;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发展秦巴山区道地中药材产业,建设盘龙医药园,带动发展中药材基地80余万亩,种植面积占全省的20%……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特色产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助力脱贫攻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食品饮料产业继2010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后,2014年再次率先突破200亿元大关,也是我市2019年工业产业中唯一一个年产值超300亿元的产业。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全市“一盘棋”,突出“一县一主业”,推动工业园区与农业园区联动发展,形成了“一重点带多园”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大格局。在延伸产业链上,我市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承上(农业)启下(商贸)”工程,制订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等标准,形成了猕猴桃、核桃、道地中药材等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涵盖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

  在工业产业脱贫中,市经信局以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地区市场为重点,积极引导企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着力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电商+基地+农户”模式,全市6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京东广元馆、阿里巴巴广元馆、七绝商城等平台。

  如今的广元,产业兴了,山村活了,农民的腰包鼓了,工业产业扶贫大大增强了脱贫的可持续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