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发展逐步提升。邀请省、市农业专家对当地的土壤、气候、日照和水资源进行检测,通过统一栽植、管护、采摘、销售,发展和培育核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在515个集中安置区所在地的村至少建设1个特色产业示范园,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截至5月底,全市已建成1亩以上核桃、猕猴桃、特色果蔬等自强园9500余个。(2)就业促进稳步实施。在搬迁户超过10户以上、条件成熟的安置区建立“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在家门口就业,整合各类公益性岗位资源,优先安排用于搬迁户中的无技能的“4050”人员、轻度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统筹整合的财政涉农资金中规模小、技术简单的扶贫项目全面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优先使用搬迁家庭劳动力,实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截至5月底,全市实现县域外务工33000余人,县内务工9800余人,公益性岗位安置2876人。(3)基层治理加紧推进。在安置区常态化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实施文明新风积分制管理,大力倡导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新风尚,提升搬迁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全市50人以上的安置区正加紧推进社区、党支部和各类服务协会建设,实现了服务搬迁群众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