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功在千秋水“润”万家 » 详情
功在千秋水“润”万家
发布时间: 2020-07-06      来源: 广元新闻网
【字号:
打印

水利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支撑和保障,水利扶贫在国家脱贫攻坚总体布局中肩负重要使命。自2014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市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万余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以长足发展,农村水利条件全面改善,水利改革纵深推进。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发展变化,让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6月,广元大地绿意勃发,乡间玉米、小麦拔节孕穗,瓜果处处飘香。昭化区太公镇玄贞村五组,村民冯素清一大早就出门干农活。
  “以前,吃水难啊!井也打过,但是水不够。”提起全家吃水的历史,冯素清记忆犹新,“我们还去过邻村背水。”
  近年来,太公镇饮水安全项目相继投入使用,村民们第一次在家喝上自来水。
  告别吃水难的历史,靠双手脱贫的冯素清再也不用为水源犯愁,她用心发展生猪养殖。村民仲明德也坦言,自来水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他们靠自己劳动致富的信心更强了。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实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脱贫摘帽的一项硬指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昭化区水利局仲云山告诉记者:“保障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我们不断探索农村供水‘运管服’模式,使农村饮水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目前,昭化区以“建设大水厂,构建大水网”的理念,探索出“承包式管理购买式服务”的物业化管水模式,累计投入1.21亿元(其中使用扶贫整合资金8300余万元),全域解决了所有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建卡贫困户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近年来,市县两级水利部门克难攻坚,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协会优势凸显长效管护护航用水安全
  在今年5月省水利厅召开的一场培训会上,朝天区朝天镇镇长陈功平从协会概念、发展历程、运行模式、案例解析四方面系统讲解朝天镇用水协会,给在场160个县区提供可借鉴方式。
  “农村小规模的集中供水方式,虽然成本低,但如果一个工程或一个村一套管理维护班子,就存在管护成本高、缺乏专业人才、账务不规范等问题。”朝天镇水利站站长、农民用水户协会总协会会长马安军表示,要安全用水,除了对水体水质的保障之外,管理也相当重要。2013年始,朝天镇成立了用水协会,在建立制度、落实责任、降低成本、信息公开、自我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以前这里至少有20根水管、线管和20台水泵放在这里,村民要用水,自己在家插上电就可以,”朝天镇楼房村3组组长徐文喜带记者走近一座新修的水窖,讲述这里曾经出现的村民自我管理的弊端:浸水坑的水很快就被抽完,村民还是得到处寻水。“朝天地理条件特殊,人们居住分散,”徐文喜坦言,为拆除这20余台水泵,他蹲守一周,每家每户走访,给其讲政策、讲安全。在市、区两级的共同支持下,“村社主责、协会服务、政府支持”的用水安全管护社会化运营模式在楼房村得以落实,经协商,楼房村从朱家村10组陈家岭引水至水窖,后经提灌站提取,输送至该村30余户家中。
  截至目前,朝天区用水户协会已在全区发展农民用水协会会员5000余户,服务供水工程210余处,服务用水人口2万余人。
  产业依水而兴水利工程润千亩良田沃土
  走进剑阁县城北镇水池村,登高远望,种满柑橘的农业园映入眼帘。规范化的园区建设,让久居在此的村民引以为豪。这些特色产业为贫困户、种植户、果蔬公司和区域经济都带来稳定的财富。而获得“财富”的根源就是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抓住了山区群众因缺水致贫的“牛鼻子”,连年兴建水利工程,做足了民生水利这篇大文章,才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取得引人注目的脱贫成果。
  我市按照“以水定产、以水兴业”的原则,大力实施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骨干水源工程等项目,稳步推进生产用水水网建设,逐步构建了“库、塘、池、堰、渠配套,蓄、引、提、节、灌结合”,从水源到田间的生产用水供水网络。据统计,脱贫攻坚以来,全市共投入各类水利脱贫攻坚资金71亿。二郎关、西关、梅岭关、剑门关水库已完成蓄水验收,曲河、乐园、双峡湖水库进入试蓄水阶段,新增水利工程蓄水能力1亿立方米,产业发展的供水“心脏”正蓬勃跳动。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村水利投入,加快建设民生水利项目,农村水利事业迅速发展,先后整治病险水库372座,整治山坪塘3975口,新建蓄水池4759口,新建改造小型泵站143座,配套改造中型灌区4个。太阳能光伏技术、“迷宫堰”等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提升了经济作物的品质及产值,木耳、茶叶等作物产量提升最高达5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