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人才为要——利州区大力推进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今年上半年成功引进急需紧缺专业高层次人才34人,全年培训农、林、水等“土专家”1200余人,向全区37个脱贫村全覆盖选派驻村帮扶力量……近年来,利州区坚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形成较为完备的人才制度体系和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切实把乡村打造成人才向往之地、集聚之地、成功之地。
引才 立足发展需要大力招才引智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元人,希望利用自己所识所学为家乡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今年3月,通过人才引进,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专业毕业的29岁博士生黄河来到利州区发展,积极参与工业企业困难问题化解、项目投资和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相关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10余个,为利州工业经济高 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这,仅是利州区大力推进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
人才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灵魂,乡村振兴必须人才为先。
今年以来,利州区紧扣乡村振兴实际需要,精准发力,努力壮大乡村人才“基本盘”。
围绕疫情防控、产业发展等领域,今年上半年成功引进急需紧缺专业高层次人才34人,招募“三支一扶”支医人员5名。
主动对接成渝地区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以重大建设项目和核心产业发展为依托,加大与中科院成都分院等10余所大学的合作力度,柔性引进270名省内外“周末工程师”来利州创新创业。
持续推进“归巢创业计划”,吸引创业人才返乡创业,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社165个,家庭农场332个,落实创业补贴27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35万元。
育才 强化产业人才融合发展经济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我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实现致富梦想。”10 月13日,白朝乡徐家村“杨帆家庭农场”场主杨帆告诉记者。退伍后的杨帆拿出积攒的5万元存款流转了100余亩土地,开办家庭农场种植椴木香菇和木耳。农场成立5年来,解决了当地130余名群众季节性务工问题,年均增收超2万元,带动周边20余户发展食用菌产业。
今年以来,利州区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加大定向培养力度,逐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与成都西华大学等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全区定向培育心理学、审计等专业本科生;聚焦技能技术提能,分层分类举办全区领导干部读书班等主体班次5期850人次等。
聚焦教育卫生等领域,与重庆、成都等发达地区签订人才交流协议……
全年培训农、林、水等“土专家”1200余人,在农业等8大行业遴选470余名行业精英组建“英才下乡服务团”,开展产业“造血”等五大行动,向全区37个脱贫村全覆盖选派驻村帮扶力量,为新时代“三农”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留才 创新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非常感谢组织给我机会,参加乡镇领导班子任职选拔,我一定不负组织重托,在基层工作中不断增强技能,为利州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白朝乡副乡长黄晓欢笑着说。2018年,刚从研究生毕业的黄晓欢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利州区。2021年,黄晓欢作为优秀事业干部,在乡镇领导班子任职选拔中脱颖而出,留在了白朝乡。
为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利州区坚持将一切优质资源留给人才的理念,努力营造“远来近悦”的良好人才生态。
在全区重要领域,晋升管理岗位14人,提拔重用基层一线优秀科级事业干部33人,择优调任公务员7人,选拔6名优秀事业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价使用制度,全年聘用中级职称48名、高级职称78名。今年以来,成功推荐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
通过一系列人才保障措施,人才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有力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