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足资源增量,向青山要颜值。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巩固通道、城镇和荒山绿化成果,拓展景区、园区和社区绿化面积。强化人工集约栽培、人工现地改培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现代营林举措,认真实施世行贷款、国家储备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蜀道通透性改造及剑溪源生态治理“五大”项目,加大低效林、中幼林、生态退化林和柏木纯林改造力度,提高森林生长和恢复能力,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持续稳定增长。(2)激活资源能量,向产业要效益。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以二龙、华丰和水池现代林业园区为示范,壮大笋用竹、核桃和中药材“三大”优势产业建设成果;以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多层林下空间为载体,挖掘林下种养、林板加工、森林旅游、森林蔬菜“四大”特色产业潜力;做实经营主体培育、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初深加工、产品品牌创建、市场营销推广“五项”重点工作,实现产业增效群众增收,促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3)管好资源存量,向生态要气质。扎实推进“林长制”,不断健全古树名木保护“树长制”,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持续巩固天保工程、退耕还林“两项”重点项目建设成果。提升“人防”“物防”“技防”能力,坚决守住森林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生态安全“三个”底线。坚持科学营林、集约用地,在蜀道古柏保护利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重点项目林地使用保障上勇争突破,促进森林生态价值转化,增强气质、普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