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需于企,强针对。积极推动需求定向,开展靶向合作,全面提升市校科技合作层级。结合广元制造的产业领域、技术层次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特色优势,瞄准制约我市制造业共性关键和“卡脖子”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需求挖掘征集,进行校地校企联姻配对。截至目前,面向全市征集“广元造”技术需求29项,定向推送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南交大、四川农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已经完成对接21项。
(2)问计于校,强精准。积极推动成果定制,开展定制研发,全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建立校地定期沟通机制和科技信息发布机制,开展“科惠达”科技服务直通车制造业专场5次,发布重点高校院所团队信息、服务能力、科技成果和研发方向等信息100余条。加快搭建“科易达”线上科技服务直通车平台,全力为企业提供线上服务。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技术攻关13项,产出科技成果15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78项3277.5万元,同比增长251.88%,其中制造业占比达到60%以上。
(3)问效于转,强效益。启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改革和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省级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经开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顺利推进。成功备案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11家,储备铝基材料、高分子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项目2个,组织实施制造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5项,实现转化产值32.5亿元。1-2月高新技术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