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谷比赛正式开始!”9月21日上午,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广元市庆丰收活动暨昭化区第五届“王家贡米节”活动在昭化区卫子镇新荣村举行。来自全区各乡镇300余名村民组队参加了土鸡静脉采血、核桃枝接、农残快检等七个项目的农民技能大比武。
近600亩稻田金黄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随着裁判的口哨声响起,近20名参赛选手分成4组,挽起袖子、手握镰刀、头戴草帽,迅速展开比赛。
割稻、打谷、捆扎……比赛方式是传统人工使用老式半桶打谷,参赛选手们纷纷使出看家本领,配合密切、动作熟练,不一会儿工夫,一整块稻谷便被收割完毕。汗水在参赛者脸上流淌,呐喊助威声、欢笑声、丰收歌曲声交织在一起,现场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我有20多年没用过老式半桶打谷了,今天的比赛让我重新体验到了传统的农耕文化,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今年70岁的昭化区卫子镇卫子村三组村民冯开东笑着说。
“我们平时一般都采用的翅静脉采血。”穿上白大褂,同事一手抓住鸡翅膀,一手抓住鸡腿,使鸡呈侧卧姿势,正在参加土鸡静脉采血项目比赛的黄茂林左手拉住鸡翅膀,右手从翅膀的腹面拔去少许羽毛,酒精擦拭消毒后,迅速拿起注射器,由翼根向翅膀方向沿静脉平行刺入血管内,慢慢开始抽鸡血。
“作为养鸡户,平时要抽血化验,检查土鸡的健康状况。出栏的时候,要抽血检查有无病菌。”黄茂林介绍说。
35岁的黄茂林家住昭化区元坝镇,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回到老家开始土鸡养殖:“主要是养殖脱温土鸡,今年已经出栏了30多万只土鸡了。每年的收入在30至50万元。”
黄茂林的致富也带动了当地土鸡养殖的发展。据介绍,目前,昭化区年土鸡存栏达750余万只,出栏1273万只。
相邻的大棚内,在昭化区大名鼎鼎的“蒲一刀”也是有条不紊地参加着另一项比武——“猕猴桃枝接”。
“蒲一刀”全名叫蒲开全,是昭化区王家镇村民,今年46岁,“16岁就开始学嫁接技术,已经30年了。枝接主要是掌握好快、准、紧、严、实,一般一株苗的枝接时间在40秒以内。”他家里也种了10几亩地的红心猕猴桃,一年的收入就有10几万。平时主要是帮别的种植户嫁接弥猴猴桃,“保守的说法,成活率在95%以上。”
“比赛开始!”听到裁判的声音响起,蒲开全仔细地挑选出10株适生苗,放在一边,又挑选出两根穗条,剪成5公分长短,放在另一边。
拿起一株实生苗,从根部以上10公分以下端正光滑处剪断,斜削成舌形;又拿起剪好的穗条,削成舌状,再拿起消毒剂,先给双手消毒,再给实生苗和穗条消毒,然后插入实生苗切口,拿起透明胶带,开始绑扎。
“要保证猕猴桃嫁接的成活率,除了嫁接过程,还要注意嫁接时节,砧木和接穗的选择也要特别注意……这里头的‘弯弯道道’很多,要学好要下很大功夫的。”
据蒲开全介绍,红心猕猴桃种植是昭化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区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产值突破2亿元。
与此同时,打谷子、稻田抓鱼、核桃枝接、农残快检、美丽乡村健康跑……其它比赛项目也正有序地进行中。
昭化区作为传统农业区,农业生产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全区昭化区共发展“王家贡米”种植面积5万余亩,其中稻渔综合种养2万余亩,富硒、富锌等功能性有机稻米3000余亩,今年预计产出优质稻谷2.3万吨。全区特色水果种植面积突破10.5万亩,其中猕猴桃7万亩、桃1.5万亩、李0.5万亩、其他特色水果1.5万亩。成功跻身全国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和全省特色水果产业重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