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这些年来,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所扶”,一项项具体的惠民工程,一件件实在的民生实事,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经济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一幅美好生活新画卷正在广元大地徐徐铺开。
从衣食住行的变化看民生福祉
75年来,广元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期的福利分房逐步向商品房与保障房相结合转变,供给方式、户型选择更加丰富,不断满足着居民居住需求。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严格落实党中央“房住不炒”要求,积极探索和完善保障房体系,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断增加。
1985年建市之初,广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7.5平方米,农村居民24.7平方米。
截至去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4平方米,是1985年时的5.9倍;农村居民居住面积达59.5平方米,是1985年时的2.4倍。
行走广元看变化,居民住房面积增加了,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
城区地面会喝水——作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国家级示范市,目前全市21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完工率达83%,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让大家告别了雨天“湿鞋”的烦恼。
饮食无荤不上桌——告别了逢年过节才能吃肉的光景,如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饭菜顿顿香、鱼肉天天有,膳食结构也从单一的吃饱,发展到既讲荤素搭配,又注重粗细结合,更追求营养、健康。其中,地方特色十足的农家饭成为许多城镇居民的“心头好”,节假日总要驱车前往品尝。
小区旧貌“焕”新颜——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10个,既有住宅增设电梯984部,开工老旧燃气管道更新改造项目35个,托起居民生活稳稳的幸福。
与此同时,道路、建筑等城市“骨架”逐步更新,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支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文件相继出台保障了教育事业快速优质发展。
这些变化,均是民生福祉的绝佳见证。
从文化生活的丰富看惠民力度
1950年,全市仅有5个文化站,1家图书馆,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单调、枯燥。
75年来,广元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选择更加多元。
2023年末,全市有国有艺术表演团2个、文化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98个、博物馆(纪念馆)18个、国家综合档案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总藏书189.34万册。
拥有广播电视台1个、融媒体中心7个,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35%;有线电视用户49万户,直播卫星用户19万户,地面数字电视用户2.5万户,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72%。
如今,市文化馆开设的免费培训班,免费为群众提供舞蹈、器乐、剪纸、美术等培训课程,深受群众好评。
“我不仅学声乐,还报了舞蹈班和模特班。”第5年在这里免费参加声乐培训的63岁市民曾跃笑道,“培训班老师态度亲切又负责,我在这里收获满满。”
对和曾跃一样参加培训班的市民来说,免费对外开放的文化馆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通过学习相关课程,形象气质有了提升的同时,体质也增强了不少。
全年免费开放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也有力保障了群众对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的需求。
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630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0.6%;农村居民教育人均文化娱乐支出1069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8.4%。
从社会保障的提升看发展底气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实际上是国家保障,保障层次较低,覆盖也不够全面。
改革开放以来,广元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逐步建立起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2008年,全市城镇养老保险参保职工23.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职工26.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33.4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本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社会保障参保率逐渐趋近于全覆盖。
得益于我市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便利化,一批过去要“跑断腿”“磨破嘴”的事情得以便捷办、快速办,部分事项还能在乡镇办、村内办,繁琐的办事流程被“只跑一次”的便捷取而代之。
同时,为了让偏远地区的群众少跑路,全市社保工作人员转变工作方式,走出窗口、走上街头、走进乡村,上门为大家办理业务。
截至2023年末,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7.57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10.7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21.0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8.1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5.0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2.85万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元正以更加鲜明的民生底色,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