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地处川陕甘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节点。2021年,我市在四川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率先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
涓涓细流汇成海。今年1月,我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9月,市委统战部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我市正以团结为核心,以发展为目标,以文化为纽带,描绘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绚丽画卷。
齐心协力,共筑团结基石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抓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根本保证。
走进利州区,“维护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广元”“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标识牌静静矗立,各类民族团结标语随处可见,见证着我市各民族团结一心的光荣传统。
立足有汉、回、羌、藏、彝等43个民族成份的市情实际,3年多来,我市把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调整充实创建领导小组,建立1办6个专项工作组。将示范创建列入广元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抓创建良好局面。
此外,我市还把民族事务纳入法治化轨道。充分发挥民委委员制、民族政策动态调整评估等机制作用,积极探索出城市民族工作“两标准一平台”,并制定出台《广元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第二版)工作指导清单〉》。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协作,与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新疆、浙江、云南等省区34个市州签订跨省合作协议,协同推进民族工作。
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母江介绍,当前,我市正会同甘肃陇南、陕西汉中等有关市州联创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积极开展区域间互观互学互鉴交流活动,助推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社会多领域合作。
文化交融,共绘精神画卷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我市各族群众尤其是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充满温情的歌时常被广元市树人中学学生轻轻哼唱,更是化作上下课的铃声。
2017年,广元市树人中学积极响应四川青海两地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踊跃承担接受玉树州藏族初高中学生全日制教育的光荣使命,成为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体的学校。
“9+3”职业教育、青海玉树班、西藏那曲班、贵州纳雍班……近年来我市累计培养民族地区学生1.2万余人次。
在校园以外,我市还深度挖掘本地历史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运用740余处红色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各类研学“微课堂”,举办蜀道大讲堂,开展“致敬建党百年·逐梦书香广元”“习语润梨乡”等基层宣讲活动 1600余场次;建成“三线”军工遗址主题公园、川陕革命老区(广元)红色教育基地等一批与民族团结进步紧密结合的示范基地;深度挖掘剑门蜀道、茶马古道、红军长征等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遗迹实物,建成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7个;
…………
民族团结工作,犹如一场永不停歇的征程,永远在路上,而我市促进民族团结的脚步从未停歇,每一步都坚实而有力。
携手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在青川县蒿溪回族乡地坪村,整齐翠绿的茶园沿河两岸延伸,“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这里扎根。
“当地的回、汉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的历史习惯,如今茶产业在当地蓬勃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蒿溪回族乡乡长丁伟介绍道,地坪村茶叶种植面积4100余亩,引进发展茶叶加工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4个,今年1至9月村集体经济收入 44.5 万元。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如地坪村这样的经济建设景象,正在广元各地铺展开来:利州区食品饮料、铝基新材料等产业蓬勃发展;剑阁县十万亩五星级粮油园区里耕作正忙;苍溪县数万亩雪梨茁壮成长……
今年1至9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924.34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1.0个百分点。一系列喜人的数据,见证了我市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
同时,我市也鼓励各族群众来广务工经商、投资创业,截至目前,我市共吸纳少数民族群众来广就业创业5481人,劳务协作、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实现脱贫劳动力就业16.84万人。加快推进农村困难老人、孤儿集中供养,公立医院分级诊疗县域就诊率90%以上。
如今的广元,民族团结之花绚烂绽放,乡村如画,城市繁华,经济蓬勃,文化璀璨……正以团结与发展为笔墨书写新的篇章。
接下来,我市将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向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为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