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是关中穿越秦岭通往蜀地道路的总称,其中大蜀道(昭化段)东起桔柏渡,西至与剑阁县交界处界牌梁,全长27公里,保留有最原始的古石板路、古驿铺、古关隘、古柏树群、古村落等古代文化遗存,是蜀道“关、山、驿、路”核心资源体系现存最为完整的集中展现区。
随着航空和高铁技术的发展,蜀道不再难,千年蜀道更成为昭化宜居名城走向世界的首张名片,入选四川十大文旅品牌。
集中司法力量
为千年蜀道撑起绿色保护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昭化区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千年蜀道宜居名城”总定位,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集中力量保护蜀道生态文化,广元蜀道三国文化司法保护基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昭化区昭化镇挂牌成立。
省法院一直高度重视文物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工作,此次在昭化镇设立“蜀道三国文化司法保护基地”,是全省法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强化司法作为,助力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系列举措之一。
昭化区集中优质审判资源,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探索“生态+文态”环境资源审判保护方式,扎实开展保护工作。
一年来,相关部门主动对接、积极联动,广泛吸收各方综治力量参与蜀道三国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织密文化文物司法保护网,逐步提升影响力,形成区域文化遗产协同司法保护的工作格局,擦亮“蜀道三国文化司法保护基地”品牌,为传承和保护蜀道三国文化贡献法院力量。
依托学术力量
助推蜀道文化血脉赓续
7月8日,蜀道研究成果发布暨专家学者蜀道行活动在昭化古城举行,正式发布蜀道研究成果;
8月18日,“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学术研讨会在昭化区召开,有助于讲好蜀道故事,全面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
11月19日,中华蜀道文脉传承与发展学术交流系列活动在昭化区启动,为蜀道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颖思路和实践指南……
寻幽千年古道,触摸历史文脉。一直以来,昭化区高度重视蜀道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传承,积极举办承办各类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等,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推动蜀道文化研究挖掘工作。全力推进蜀道保护利用,深化蜀道考古研究,加快蜀道申遗进程,聚力打造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各位专家学者用理论成果赓续蜀道文脉、笔墨丹青描绘蜀道诗意、新闻镜头定格蜀道风情,共同推进蜀道越千年、繁荣新时代。
“蜀道对中国历史演变有重大影响,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蜀道研究院院长陈涛说,蜀道研究院将分批推出《中国蜀道全书》,集中呈现蜀道研究成果,为蜀道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利用、宣传普及、文旅融合、传播交流等提供学术支持。
今年6月以来,《蜀道文库》系列成果之一《蜀道方志集成·金牛道卷》等陆续出版,通过对蜀道金牛道、阴平道、荔枝道沿线相关古旧方志文献加以系统搜集和整理,并按照一定的体例进行编纂,深层次展示蜀道文化魅力。
该次蜀道研究成果发布活动,推动了蜀道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为蜀道保护研究传承体系构建提供了学术支撑,向世界传递了来自中国蜀道遗产的学术声音。
借助建设力量
让蜀道绽放时代芳华
连日来,在大蜀道(昭化段)沿线,总能看到环卫工作人员认真清理白色垃圾、专家学者修缮维护遗址遗存的身影……
文旅项目创新升级,古与今、旧与新,在传承保护和发扬利用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蜀道沿线旅游配套设施,持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昭化区围绕市委“1345”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加强对蜀道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力度。
该区开展专项规划工作,对金牛道古蜀道历史资源、风土人情、自然生态、地形地貌和物产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大蜀道(昭化段)旅游总体规划及第一次规划评审已顺利完成。
“我们始终坚持保护好昭化古城、天雄关等重点节点的物理形态和空间肌理,注入三国文化、巴蜀文化、民俗文化之魂,努力打造蜀道三国文化核心区、蜀道文化展现地。”昭化镇宣传委员易泓宇介绍,今后将进一步丰富形式,继续举办好古蜀道徒步游系列延伸活动、元旦春节系列节庆活动、女儿节相亲大会等文化展示活动,不断扩大昭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行走在新修缮的古蜀道上,古柏遮天蔽日,林间松涛阵阵,让人怡然自得、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