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举行的2024年蜀道文化年会上,众多专家学者汇聚广元,共话蜀道文化传承保护之道、共商创新发展之策,为我市保护利用蜀道文化资源、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蜀道是一条神奇的特色生态走廊,是一条神秘的文化荟萃之路,也是一条神妙的心灵开拓之路。” 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省社科院研究员、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谭继和认为,广元的蜀道历史根源深厚,至今仍有众多历史遗产、遗迹、遗存,既保留了蜀道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又有蜀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84岁高龄的谭继和与广元交集甚多,从30年前来广元皇泽寺参加武则天文化研讨会,至今已有数不清的记忆。“最早只是研究皇泽寺、昭化古城,真正对蜀道的研究,应该从2002年接触昭化古城算起。”谭继和说,特别是2010年之后,他对蜀道的喜欢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多年行走蜀道,长期研究蜀道,让谭继和深刻认识到:广元是蜀道体系,特别是剑门蜀道的核心和灵魂。他还风趣地说:“如果游蜀道不到广元,那等于没有走蜀道。”
谭继和建议广元要做好名村古镇的保护工作,尤其要做好村民的口述史。他认为,口口相传的东西非常珍贵,这对于研究蜀道和推动蜀道申遗大有益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剑门蜀道自然之韵与人文情怀交融,酝酿出独特魅力,在古人眼中就是“诗和远方”。“杜甫从秦州(今甘肃天水)出发,沿嘉陵江入蜀,一路感慨蜀道风光奇特之美,一路写下千古名诗。”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四川省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祁和晖说,杜甫陇蜀行写诗26首,不仅有写蜀山蜀水的,也有写蜀人及风土民情的,许多诗都流露出对蜀道的赞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祁和晖建议我市应大力开发嘉陵江内河游,“从广元出发沿嘉陵江到重庆,甚至可再到上海。嘉陵江两岸的风光是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这绝对不比在其他地方坐游轮旅游差。”
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省蜀道研究会会长彭邦本在题为《从青川木牍看蜀地农田水利与蜀道交通大发展》的主旨报告中说,青川郝家坪战国墓群中出土的青川木牍,为蜀道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重要信息。
1979年1月,青川县城郊公社白井坝生产队社员在郝家坪修建房屋时,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前往清理时,又发现了约100座战国墓。至次年7月,考古人员共清理墓葬72座,在第50号墓中,发现了著名的青川木牍。青川木牍上有《为田律》记载:“农田每宽一步、长八步,就要造畛(田埂),每一亩农田,必须有两条田埂和一条陌道。”“十月要造桥、修筑池塘水堤,使渡口和桥梁畅通。不在规定修治道路的时节,如果道路不能通行,也应立即修治”……
这些珍贵的记载,让考古界如获至宝。彭邦本认为,由此可见,秦举巴蜀以至秦统一天下,是历史上蜀地水利和交通大发展、成就最卓著的重要时期之一。牍文的发现和释读,无疑是秦人将商鞅变法后施行的秦地农田水利制度推行于蜀地的确证,至少是首先施行于青川等蜀地各秦移民区。秦人治蜀时期,蜀地古老的农业水利建设和交通应有了进一步大规模的发展,进而大大促进了蜀中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