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规划。精准盘活闲置地,深入调研居民需求与交通动线,在青梅路、幸福苑桥头等区域改造闲置空地4处,设置早市、夜市、季节性直销点、文化市集四类主题区,满足多元消费需求,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优先吸纳下岗职工、残疾人、退役军人等20余户低收入家庭,户均月增收4000元。(2)规范管理。实施分时错峰管理,明确早市、夜市时段,“一摊一档”契约化管理,签订《文明经营承诺书》,明确卫生责任、安全标准、退出机制,违规率下降至5%,实现“摊尽其用、市不扰民”。推行“街长制”网格化管理,30名街长实时响应问题,召开居民听证会、摊主开放日8场,采纳增设充电桩、优化垃圾桶布局等建议23条,群众满意度达98%。(3)智慧赋能。建立摊贩电子信用档案,按卫生评分、投诉次数实施“红黄绿”三色管理,绿牌摊贩享租金减免。运用智慧城管平台,对各点位秩序、卫生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管,接入AI监控、噪声传感器等设备,智能识别占道经营、垃圾堆积等问题,配备专职管理员3名,动态巡查交通堵塞、摊位外溢问题,市民投诉量同比下降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