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全市蚕桑产业恢复性发展势头强劲

发布机构: 农业局 发布时间: 2007-03-08 字体: [ ]
2005年以来,蚕桑优势县区纷纷把蚕桑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骨干产业来抓,全市蚕桑产业呈现出恢复性发展的强劲态势。全市桑园面积达到30万亩,蚕茧总产2848吨,鲜茧单价达到16.5元,创历史新高。鲜茧总产值4600万元,茧丝产品加工增值突破亿元关,达到1.1亿元,茧丝业总产值1.56亿元,有初具实力的市级龙头企业3个,实现纳税180万元。茧丝产品畅销印度、俄罗斯、新加坡等,出口创汇近300万美元。 元坝区: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带动蚕桑产业发展 元坝区委、区政府把蚕桑列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骨干产业,不仅制定了10条鼓励发展蚕桑生产的优惠政策,还通过招商引资,新组建了民营性质的广元市元坝三元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所有养蚕户均与三元公司签订了《技术服务和鲜茧收购合同》,公司统一种药供应、统一小蚕共育、统一消毒防病、统一指导技术、统一订单价格、统一收购产品。并实行保护价收购,公开承诺鲜茧的最低保护价为13元/公斤,市场行情高于13元/公斤时随行就市。承诺今年春茧收购价格不低于20元/公斤,让蚕农吃下了定心丸,养上了放心蚕。同时,政府重视蚕桑产业、农民自觉栽桑养蚕的气氛更加浓厚,建成了一批年养蚕10张以上、收入过万元的养蚕大户,涌现出了3个年养蚕100张以上、收入10万元以上的蚕桑业主。该区计划两年时间内,建成高产稳产桑园15000亩,培育优质良桑2500万株,年发种超过30000张,产茧超过20000担,茧丝绸行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 剑阁:着力培植蚕桑业主和养蚕大户,发展订单蚕业 剑阁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北烟南桑全县牧”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方针,坚持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核心,着力培植蚕桑业主和养蚕大户,发展订单蚕业。引进了内江松林丝厂作为带动蚕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实施订单生产,蚕农新栽良种桑一亩松林公司补助现金50元,使用方格族补贴每公斤鲜正茧价外补贴0.80元,连续补贴三年,并以优惠价格向蚕农提供优质蚕(簇)具、蚕需物质、优良桑、蚕品种。目前全县已签订单9286户,培植桑园面积10亩以上的业主33户,其中100亩以上1户,50亩以上2户,30亩以上6户,总面积1850亩,并有60个蚕桑重点村正在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其面积规模占全县的62%, 2005年养蚕612张,产茧2.32万公斤,茧款收入近40万元。两年来,剑阁县蚕桑生产面积恢复了2.3万亩,2005年全县发种1.47万张,产茧9200担,比2004年产茧量年增1400担。计划“十一五”末,实现产茧4万担,产值1亿元。 苍溪:鸳溪乡发展蚕茧专合组织,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苍溪县于2005年8月以“炯维缫丝厂”为依托,在鸳溪镇成立了第一个蚕茧专合组织——鸳溪蚕茧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蚕茧专合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合作社采取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订单生产,合同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合作社主要负责组织蚕农生产优质蚕茧,无偿培训社员技术,提供优质蚕种和桑品种穗条,免费提供蚕需物资。公司蚕茧收烘形成的利润60%返还各分社新发展生产,30%用作社员分红,10%用作合作社工作经费。2005年组织蚕农产茧24000公斤,合作社得到生产发展费3.18万元。该社2006年计划养蚕4000张,产茧120吨,产值达200万元,合作社获利税15万元。在总结鸳溪镇建立合作社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县农业局、茧丝办又指导陵江镇、歧坪等乡镇先后组建了6个蚕业专合组织,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二次返利结算机制,让蚕农从加工、销售等环节获取更多的利益。2006年,全县计划新栽良桑2万亩,集中建设12个蚕桑基地乡镇、100个蚕桑专业村、1万户养蚕大户,发种2万张,产茧700吨,茧丝业产值5000万元,创税100万元。 朝天:狠抓科技推广,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朝天区建立完善了12个蚕业管理服务站,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推广“桑树一步成园”、省力化养蚕、熟蚕自动上簇等蚕桑新技术和优良品种,培训蚕农5万人次,科技入户率达100%。2005年,全区产茧1.3万担,蚕农鲜茧收入达1300万元,创利税70万元,养蚕农户户平收入866元,人平增收216元。今年年初,通过招商引资,投入200万元新上缫丝厂建设项目,预计一期工程年缫丝70吨,创产值1800万元,创利税90万元,解决就业100余人。目前,朝天蚕桑产业已覆盖全区16个乡镇118个村1.5万余农户6万余农业人口,建桑园5500万株,其中良桑3500株,发展专业村67个,培育典型示范户3500户,初步形成了桑、蚕、种、茧一体化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