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市农业局提出2006年粮油抗灾夺丰收六措施

发布机构: 农业局 发布时间: 2007-03-08 字体: [ ]
今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小春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小春粮食总产达40.3万吨,同比增7%,油籽总产9.79万吨,同比增1%。除高山洋芋外,小春作物已基本收割结束。在大春生产中全市上下很抓了早计划、早安排、早准备,针对低温寒潮提出了有效的抗御措施,大春四苗培育充足,目前全市大春播栽进度快质量好。截止6月2日,全市已栽水稻75万亩,比去年同期多栽5万亩,已栽播玉米88万亩,比去年同期多栽3万亩。已栽红苕16.8万亩,比去年同期多栽4.8万亩,栽播进度快于去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宣传、培训,大力实施粮食丰收工程、“三百科技示范工程”等,大力推广水稻秸秆还田、双免耕、抛秧、杂糯间栽、玉米育苗移栽、红苕早栽等节本增效实用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全市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据统计,全市水稻秸秆还田32.6万亩,双免耕28.4万亩,抛秧21.3万亩,杂糯间栽16万亩。玉米育苗移栽68万亩,地膜玉米48万亩。 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市区域性夏旱已形成, 6月份降雨量仍然偏少,大部份地区有中等强度夏旱,部份地区可能有大旱;7月份雨量偏多,有中等强度洪涝发生;8月份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有一般性伏旱; 9月份降水偏多,秋淋较明显。为确保全年粮油丰收,市农业局提出以下几项抗灾避灾措施。 一是在抢种抢收的同时,加强大春作物苗期的田间管理,确保苗齐、苗壮、早分蘖。水稻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栽后5—7天追施分蘖肥,同时进行化学除草和病虫防治;加强用水管理,节约用水。 二是及时改种。对部分等雨栽插的高塝望天田,要坚决改旱,及时改种玉米或红苕等旱地作物,达到以旱制旱的目的。 三是加强红苕苗床管理,备足抗旱苗。在抢种抢收的同时,加强对红苕苗床的精心管理,增施肥水,及时除草和防治病虫害,育足育好苕苗,一旦旱情严重,可及时用作改种之用。 四是备足救灾种子,做好改种准备。根椐旱情,各县区应备足一定数量的生育期相对较短,播种弹性较大,丰产性较好的玉米和蔬菜种子,以保证大灾之年满栽满插。 五是开沟排湿,减轻洪涝及秋淋为害。据气象部门预测,7月降水偏多,9月秋淋较为明显,为减少损失,在洪涝发生后应及时排除受涝作物田间渍水,进行扶苗、洗苗,同时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适当补施氮磷钾肥,促其尽快恢复生长。对绝收田块要及时补种秋玉米、红苕和蔬菜等作物,不留空地,尽量弥补灾害损失。水稻收获前及早开排湿沟,减轻秋淋为害,为来年小春生产创造良好的播种条件。 六是及早谋划晚秋生产,确保全年粮食增产。晚秋生产是我市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对确保今年增粮增收目标实现至关重要。各地要早谋划、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切实抓好晚秋生产。中南部河谷地带重点发展二季玉米和秋玉米、秋红苕、秋洋芋,北部山区重点发展秋荞、秋红苕等作物。晚秋作物应选用早熟品种,尽力早播早栽,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防治病虫,确保高产。各县区要确定两个以上乡镇为晚秋生产示范点,探索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以带动和促进大面积晚秋作物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