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元坝区破解农民“五难”成效凸显

发布机构: 元坝区 发布时间: 2007-07-25 字体: [ ]
近年来,元坝区以解决农民“五难”为主要抓手,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强力实施,在解决群众增收、行路、就医、饮水、上学等困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745元,实现了70%的乡通油路,率先在全市开通了农村公交车,建起了区、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人饮工程101处,为4.02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有13所小学实现了全员寄宿制,着力破解了学生全面发展、安全保障、家庭投入等现实困难问题。我们的主要做法及成效是: 一、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难”。元坝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强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立足产业富民,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优质农副产品原料基地,培育了玉田农业、广元福润、三元茧丝绸、山清米业、华康实业等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科学编制“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大力调整农业产业布局,确立了以生猪、蚕桑、烤烟、食用菌、猕猴桃等五大农业优势骨干产业。坚持适度规模发展畜牧产业,配套建成和新启动标准化规模化生猪生态养殖小区73个,即将建成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区,培育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500余户,2007年上半年出栏生猪达到21.02万头。按照“集中、密植、优质”的原则,新发展优质蚕桑基地11个,培育优质桑苗基地380亩1500万株,养蚕户3600余户,年产茧能力达到1.5万余担。紧紧抓住北烟南移的政策机遇,积极搞好以烟水、烟房配套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烟水配套无偿投入380万元,建成烟水配套微水池865口,增加蓄水能力8万余方,发展烟农3000余户,2007年全区种烟1.52万亩,预计烟叶产量可达4万担,实现税收500万元,烟农人均增收1050元。立足林业资源优势,引进浙江等外地业主投资1400万元,建黑木耳基地6个,发展黑木耳660亩、330万棒(其中带动农户发展130亩),建菌种场2个,预计今年可产木耳49.5万斤。把劳务开发作为全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着力强化劳务培训,大力实施劳务品牌战略,今年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6万余人次,预计可实现劳务现金收入2.7亿元。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区出栏生猪100万头,产茧4万担、黑木耳80万公斤、烟叶10万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实现工业翻两番,三产翻一番,二产超一产,经济结构大转型目标。 二、着力解决农民“行路难”。元坝区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构建主骨架、连通断头路、建成公路网、实现黑色化、统筹管养运、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坚持走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的路子,逐步构建起了“区乡联动、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综合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现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投资政策、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学编制了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所有乡镇、6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较好地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坚持以群众投入为主的多元筹资投劳方式,实行“群众一事一议备料、组织专业队伍施工”的办法,去年以来,全区农民群众自发投劳15万多个,自愿筹资100多万元,采备石料18万多方。着力创新比选竞争入围、以奖代补、资金监管、道路养护、考核奖惩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从减少宽度、利用旧路、少占耕地、少挖少填、节约材料、公开竞标、缩短工期等方面降低建设成本,建立了政府监管、施工监理、企业自检、群众监督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建设监管体系。不断深化养护体制改革,区财政每年统筹30万元资金用于公路养护,组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专业养护公司,通乡油路、水泥路由沿线乡镇、村社负责日常养护,交通部门组织专业养护队伍实施大中修工程。坚持修路与乡镇客运站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引进拥有客运经营资质的广运集团开通了农村公交化班车线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2000年以来,全区已完成国、省道改造67公里,改造和新建县、乡、村道900公里,所有乡镇和80%的行政村通上了公路,70%的乡镇和20%的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建农村桥梁10座、客运站13个、招呼站25个和小码头14座。 三、着力解决农民“就医难”。元坝区围绕“常见病不出村,一般手术不出乡镇,大病、重病不出区”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设,推进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着力解决队伍结构性矛盾,基本实现了群众就近就便就医及享受预防保健服务的目标,“看病难”逐步得到有效缓解。始终把医疗卫生单位的科教能力与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作为重点,通过内联外引争取卫生建设项目,近三年累计投入1808万元,完成了区、乡医疗卫生单位业务用房新建和改扩建、设备装备,就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通过财政扶持、项目倾斜等方式,强化了医疗卫生基本功能,全区网络直报系统、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孕产妇“绿色通道”以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预警机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建起了区以直属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乡镇以卫生院为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