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援建青川的49所学校全部完工,浙江主动谋划青川教育长远发展,提升基础设施改善后灾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利用1100余万元援建结余资金作为人才培训基金,用2-3年时间,把青川的中小学教师轮训一遍。同时通过挂职锻炼,结对帮扶等方式,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全面提升青川教育教学水平。
一、实行全员培训,提升师资队伍能力
浙江省教育厅支援青川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负责,以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增强其驾驭新课程能力、提升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目标,以帮助解决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线,用三年左右时间,组织由100余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采取送培训进川的方式,对青川县中小学17个学科门类2290余名教师实施培训,并辅之以对口支教等活动,全面提升青川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依托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中小学校本培训负责人培训班,着力提高青川培训队伍研发实施、组织管理、创新实践等能力和水平。专家团成员由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的教授和省教研室、有关市、地的中小学特级教师等组成,均为熟悉中小学情况的课改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
二、开展挂职锻炼,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按照学校结对关系,结合受援学校具体情况,由支援学校接收受援学校校长(含副校长或教导主任)挂职锻炼。支援学校有针对性地制定挂职锻炼计划,要求挂职锻炼人员参加教育教学研讨,参与学校管理,向挂职人员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艺术,以及学校管理、师生培养、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制度建设内容,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受援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理清办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予以重点指导,着力培养与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与改造提升后的办学条件相适应的教育办学管理人才。挂职时间1学期,目前计划安排183人(次)。
三、实施结对帮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结对帮扶主要采取名师结对、支教送教、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形式,将浙江的优质教育资源为青川所学、所用,推进青川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一是名师结对与送教。支援学校利用名师资源采用“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每个学科至少安排1名优秀教师,按1:2比例对应联系受援学校教师,以师带徒,通过远程互动交流、短期送教观摩等方式进行结对帮扶培训。支援学校组织教师专家团赴受援学校开展送教研训活动,主要帮助结对学校建立校本培训机制,巩固全员培训成果。目前,浙江省教育厅和青川县人民政府已共同签订结对帮扶协议,杭州学军中学、宁波第四中学、杭州中策职业技术学校等浙江省部分中小学,分别与青川第一高中、青川中学、青川职高等所有54所学校及其援建的幼儿园,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二是高中教师支教。按照对口援建工作关系,从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选派高中优秀教师赴青川县支教,每学期1批,每批10人,共4批40人。高中支教教师由杭州市教育局统筹安排。三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由各支援学校向受援学校提供优质课件、开展远程访问及互动交流等活动,向青川县教师进修校提供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培训的所有资料以及浙江省教研室编写的教师培训用书,向青川县中小学免费开放浙江省教学资源库及网络教学活动,实现青川学校与浙江省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