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药材优势 建好医药物流业
奋力推进我市医药经济突破发展
——关于市政府《关于支持我市医药企业发展的意见》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广元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冯治勤 张刚林
为大力推进我市医药产业发展,2009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我市医药企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实施一年多来,究竟在执行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今后又将怎样进一步推动发展?近日,笔者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到各职能部门及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就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与有关人员进行了探讨。
一、医药产业概况及2010年发展情况
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方面:全市现有医药工业企业11家,其中:药品制剂生产企业6家(利州区4家,苍溪县1家,青川县1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家(旺苍县、剑阁县各1家)、医用氧厂1家(利州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家(朝天区、利州区)。目前资本总额约4亿元,职工总数13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约380人);生产剂型12个,生产品种136个,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170个,取得医疗器械批准文号12个;全市有国家新药4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4个。基本形成了以中成药为主,化学制剂、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生产为辅的医药工业体系。2010年,为贯彻落实《意见》,四川中方制药、四川豪运药业相继入驻医药工业园区,旺苍瑞丰药业入驻旺苍工业集中区开工建设,我市蓉成制药、四川太星药业将分别进入青川工业园和市医药工业园。预计总投资8.9亿元,总建设面积19.6万平方米,该批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大大提高我市医药生产能力和产业水平。
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经营、销售、使用方面:全市现有药品批发和连锁企业共18家,零售连锁门店2300余家。但无1家年销售额过亿元。全市医药商业企业年销售总额约为3.3亿元,而销售本地生产的药品却不足1%。我市现有乡镇以上医疗机构271家,年使用药品价值约4.21亿元,但使用本地生产的药品量却不到1%。2010年,四川科创集团投资1.2亿元在我市建成并开园的占地面积85亩、仓储面积25600平方米的医药物流园区,为发展我市现代医药物流企业创造了条件。
二、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及存在的问题
(一)新医改,大商机,但医药企业弱小,竞争乏力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为“让大企业做大做强,让中型企业做专做深,让小企业有序退出医药市场,遏制恶性无序竞争。”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各级陆续出台的配套政策都给予了明确规定。预计我国未来医药产业将长期保持高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医药产业将4倍于现有规模。基本药物目录中有半数品种为中成药和中医药,具有品牌、产品资源优势的传统中药企业和具有研发创新优势的现代中药领军企业将最先受益。面对新医改带来的巨大商机,我市医药企业绝大多数属于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虽有24个品规药品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由于成本居高不下,只有6个品种常年生产,且全国市场份额很低,难以参与各省基本药物的招标竞争,成为制约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资源优,品种多,但缺乏科学保护与开发,资源优势渐成劣势。我市地处川陕甘交界之秦巴山区,气候及地理环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经验丰富,是全省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和中草药品种达2000余种,自然蕴藏量6万吨,杜仲、天麻、柴胡、川明参、款冬花、黄柏、厚朴、辛夷花等中药材曾以量大质优闻名全国。然而,由于缺乏科学保护与开发,过度采伐致使野生资源逐渐枯竭,加之发展不力,中药材资源优势已荡然无存。如:我市6家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共需108种中药材原料,目前我市仅能供应18种,而且大多数远不能满足,成为我市药企原料成本一直高扬的症结所在。
(三)高科技,高要求,但科技研发落后,缺乏行业领跑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产品”的格局已经形成。由于药品品种多达数万种,新药特药层出不穷,医药企业求得规模发展的“门槛”也是越来越高,医药生产已经成为高科技尖端技术行业,科学技术必然成为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些中小企业为求生存发展,通过提高个别品种生产标准,或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占领制高点,抢占全国市场成为可能。如: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贝母,广东罗浮山制药的消炎利胆片,甘肃独一味公司的独一味胶囊等通过参与2010版药典的编制,或将成为未来领跑全国医药市场的知名品种。虽然我市有国家新药4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4个,但医药企业科技力量薄弱,体制机制的制约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之政府在扶持上还缺乏力度,新产品引进缺乏资金,导致现有产品在提高标准、深度开发等医药研发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成为发展的短板,致使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缺乏领跑者。
(四)次枢纽,大物流,但医药企业散、小、差,尚未做好承接准备。我市素有“蜀北重镇、川北门户”之称,自古就是川陕甘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目前,宝成铁路,绵广、广巴、川陕高速已通车,我市机场复航,兰渝铁路和广南、广甘高速已经开工,嘉陵江水运过境通行。我市作为四川省次级交通枢纽,已成为三省六市二十余县区的物资集散地。各行各业的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大型物流企业必将逐步落户我市。面对新医改迫切需要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或将在现有医药商业企业中产生。然而,我市医药商业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差问题,市场面窄,管理落后,资金不足,全市18家医药批发企业无1家年销售额过亿,大大制约了医药产业的发展。
(五)有政策,够支持,但医药企业发展仍不够给力。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医药产业发展,在城市规划中专门提出了医药工业园区的建设。2009年,我市医药工业园区正式开工建设。为鼓励医药企业积极入驻园区,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医药产业促进会,出台了《意见》,并明确了入驻园区企业扶持优惠政策,为推动全市医药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从目前企业发展及入园情况看,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跳起摸高、跨越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同时医药企业也普遍感觉推动乏力。究其原因:一是扶持政策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二是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如:医药科技的支持,中药材原料基地的培育。三是医药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还没有具体明确的支持政策。四是重点不突出,不利于产业的集聚,不利于我市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凝聚提升。
三、推进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瞄准市场,走大中药发展之路,推动我市医药产业纵深发展。中药因为药食同源的基础和临床功效,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和开发空间,随着回归自然思潮影响,市场需求还会不断增长。大中药除了治疗药品,还有中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化妆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剂、中药农药、中药兽药、中药饲料添加剂等等。如:大中药中的王老吉年销售额140多亿、劲酒25亿、霸王中药洗发水20多亿、健胃消食片10多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中药及相关产业产值近6300亿元,预计到2015年,我国大中药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我市作为全国中药主产区之一,现有药品生产企业又以中药为主。因此,政府应建立医药产业发展顾问机构,为政府理清发展思路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突出中药这个重点,引导支持企业全力发展大中药,从中药种植、产品研发、生产、物流和品牌推广等方面系统研究。确立并扶持医药龙头企业,实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支持,每年制定中药新科研项目,并给予相应的科研经费,以带动全市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二)学习借鉴,走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之路,尽快恢复发展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我市中药资源中近80%种类来源于野生资源,近几年由于监控系统的缺失和野生药材的无序采挖,大量物种濒于枯竭。如:重楼、北沙参、半夏等100多种大量常用野生中药资源量急剧下降,个别告急,致使大多数中药材价格出现暴涨。常用的土茯苓、枇杷叶、桔梗、枸杞子、麦冬、浙贝母等价格涨幅均超过100%,太子参一年更是暴涨689.5%。要发展我市大中药产业,首先解决的是资源问题。我市作为历史上的中药主产区,旺苍已命名为“全国杜仲县”,青川天麻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剑阁柴胡已获得国家科技部门立项。新中方医药集团、豪运药业、蓉成制药等企业均在积极建立药材种植基地。但是,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涉及的部门、环节多,单靠企业是难以建成的。市委市政府应确立“种植—研发—产品—销售”一条龙式的经营理念,从机制上解决好制约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以“公司+农户”的方式解决规模和规范种植问题,以“企业+科研单位”的方式解决品种保护和研发的问题,以“银行+企业+政府奖励”的方式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以“部门+企业”的方式解决扶持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尽快建立起规范并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GAP基地和现代农业中药材种植园。
(三)科技创新,走创名品牌战略之路,凸显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前期的政府支持。而我市医药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科技创新的信心、人才和足够的资金,除企业做好“报酬留人、感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