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组织化程度 强化市场竞争力
发布机构: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发布时间: 2011-10-11
字体:
[
大
中
小
]
西北部广元籍农民工务工情况探析
张继银
广元地处四川北部,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31万人,转移输出劳动力为85.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的65.5%,实现劳务收入58.27亿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8.7%,占全市GDP的18.1%。可见,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收入乃至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外出农民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务工现状,如何在劳务市场中发挥竞争优势,促进全市劳务经济稳定发展?国庆前,笔者对兰州、西安、太原等西北、华北地区广元籍农民工务工集中地进行了走访,现就广元籍农民工在西北部务工情况进行浅析。
一、在西北部务工人员现状
(一)外出务工人员以中青年为主。走访中发现,在太原常年务工人员约为5万人,中青年占80%以上,在兰州、西安等地,中青年占整个务工人数的比例高达90%以上。而在中青年务工人员中,男性务工人员占65%-70%。可见,男性中青年务工人员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处于主力位置。
(二)务工人员集中在建筑行业。在兰州广元籍务工人员常年保持在2.3万人左右,其中建筑行业务工人员占90%,煤炭、服务行业占8%左右,其它行业占2%。在太原近5万广元籍务工人员中,83%以上从事建筑行业。从事服务、餐饮行业约占12%左右,其它行业占5%左右。因此,建筑劳务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务工途径。
(三)务工人员集中在经济发展快的区域。外出务工人员集中流向兰州、西安、太原等主要经济发展较好、工业发展速度快的市区。而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化进程较慢的市区,务工人员流向非常少。
(四)外出务工人员以自发转移为主。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全市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外出方式还是以自发为主,或是“人带人”,参加政府有组织地向外输出的数量和机会比较少。
(五)务工人员成功创业带动就业。很多务工者通过不断的努力拼搏,成功实现创业,成为广元外出务工人员的“带头人”。苍溪县文健,通过不懈奋斗,在兰州成立劳务公司,常年带动近3000名广元籍农民工实现就业,苍溪县邵胜东,依托山西六建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开发劳务市场,常年带动2500余人实现就业。据不完全统计,在甘肃兰州,共有120余名务工者成功创业,在陕西西安,共有50余名务工者成功创业,在山西太原,共有210余名务工者实现成功创业。
(六)务工收入大幅增长。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外出务工人员收入也明显增加,旺苍县李亚光夫妇在太原从事木工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挣到19.3万元,比2009年多挣了6.2万元。朝天区孙天寿在西安从事输变电线路安装,去年一年挣到7.6万元,比2009年多挣了2.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劳务经济在全市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组织形式以及经济方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身素质偏低,体力型劳动依然是主体。由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农村出现一些闲散劳动力,加之广元市自然条件限制,农业发展局限性强,劳务收入成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大量中青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但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无技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通过对西北部地区走访发现,高中以上务工人数不到总人数的25%,65%以上的人选择从事建筑、矿山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从事加工制造、餐饮服装等行业人数不足35%。
(二)就业趋向转变,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代农民工吃苦意识强, 70%以上从事于建筑、矿山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以80、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和消费观上,与一代农民工发生巨大差异,吃苦意识减弱,在体力较重的行业所占比例不到30%,致使“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三)法制意识淡薄,维护合法权益困难。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在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通过正当渠道诉求,只好到处托关系、找门路,个别务工者甚至不惜以身试法,最终由受害者变为阶下囚。
(四)信息对接不准,务工人员盲目流动。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者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就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受骗于传销组织落入打工陷阱中。
(五)组织化程度不高,用工市场形成恶性竞争。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在利益主导下,企业用人观念偏差,相互抬高务工人员的工价,不断互相“挖人”,形成恶性竞争趋势,从而导致劳务市场无序流动。
(六)发展形式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通过走访发现,务工人员成功创业者绝大部分经营劳务企业,占成功创业总人数的90%以上。而他们所带领的务工人员只会一项建筑行业技术。一旦建筑行业不再是“朝阳产业”,就面临生存困难,难抵御市场风险。
三、对策及建议
(一)抓住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大力提升农民工素质。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结合广元市产业承接转移,兰渝铁路、广巴高速、广南高速、亭子口水利工程建设等国家重点项目上马的特点,对农民工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等领域进行重点培训。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采取分期分批或集中与分散相结、订单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实现培训主体多元化。
(二)深入推进“七位一体”农民工工作模式,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对农民工跟踪开展参保和维权服务,实现基地-订单-培训-鉴定-就业-参保-维权“七位一体”的有机融合,推进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不断完善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四)加强政府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劳务输出集中地农民工工作办事处的建立,赋予办事处协调当地劳务关系,整合劳务资源,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和法律援助等义务。同时,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组织化程度,尽可能成建制输出。
(五)立足多元化发展,强化市场竞争能力。对成功创业者进行分批培训,引导他们立足于当前,走创新,多元化发展道路,并鼓励务工人员不断学习技术,补充“养分”,加强危机感,强化市场竞争力,应对未来市场新变化、新情况、新形势。
(六)建立“双向流动”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引凤还巢。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出行难、维权难、办证难等问题,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建立创业联动服务机制,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