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红光乡陶龙村平均海拔1000米,水源缺乏,环境恶劣。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全村355户房屋全部倒塌,损失惨重,特别是半山以上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时有发生,村民外迁邛崃、剑阁、元坝等省内外其它地区共计200多户,留守148户536人,其中部份为高山困难群众,只有移居山腰或山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010年7月6日,市委书记罗强携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芳等部门负责人赴该村实地调研后,当即做出指示,要求市红十字会尽快对其实行帮扶。在及时与红光乡党委、政府联系沟通、实地考察论证后,市红十字会积极争取资金,在7月下旬确定援助陶龙村高山移民新建博爱新村项目,每户高山移民建房面积约60平方米,补助建房款5000元。资金不足部分,由移民自筹或者乡政府筹集解决。
到2011年7月,博爱新村项目实施完工,共有25户完成了新建房或购买了房屋。
2011年9月26日,市红十字会按照每户5000元标准,向青川县红十字会拨付12.5万元补助款,将在近期发放到高山移民手中。
高山移民 “我们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2011年10月11日上午,记者随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行专程前往陶龙村,了解高山移民们如今的居住情况。
18户高山移民的新家集中在高低两处,系一字排开的平房,均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地势开阔,空气清新。家家都是铁质大门,门上的图案都无一例外是“一帆风顺”。相比高处14户新房的外墙都还没刷白,低处4户的新房都已经是粉刷一新,有幅对联是“鸿运铺满前程路 财源涌进富贵门”。
“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高山上,2008年“5.12”地震后家里的土坯房子垮塌后,就搭木棚住。想都不敢想会有一天下山,住进这样的新房子。感谢红十字会!感谢政府!”46岁的来自该村安子社的“高山移民”文天军说。边说间他还非常热情地带我们进屋参观。屋里虽然还有点简陋,但客厅、卫生间、厨房、卧室,一应俱全。
52岁的“高山移民”王显玉告诉记者,在2008年“5.12”地震前,山上虽然不通公路,但还有水吃;地震后,无水可吃——吃水得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山下背水吃,非常辛苦和艰难。“现在搬下来彻底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而且赶场走路只要10多分钟,而不再是一早下山,天黑才能回到家。”
35岁的何世明,刚从高山自家地里忙活回来,来不及擦汗,“还是党的政策好啊”!他告诉记者,每家不仅按人头领到了灾后重建款,乡上还补贴每家厨房3500元、猪圈1000元,还免费帮建了沼气池。
搬进新家的何世明笑了
市红十字会 “这是一项民生工程”
据悉,自去年7月6日,市委书记罗强携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芳等部门负责人赴该村实地调研后,市红十字会就遵照罗书记指示精神,将帮扶陶龙村的任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由常务副会长亲自抓,成立了帮扶青川县红光乡陶龙村工作领导小组,选派能吃苦耐劳、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同志组成帮扶工作队。协助红光乡政府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集体为主,政策扶持,统一规划”的方针,对拟迁移户进行思想发动,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按照项目实施规划倒排工期,2010年8月10日前完成项目规划、设计、申报。
今年7月,项目实施完工,市红十字会赈济部负责人赶到陶龙村,进行验收和进一步地核实名单,“除了18户高山移民按照规划下山在本村修建外,还有1户在东河村、3户在社区场镇、3户在竹园镇购房。都符合我们的援助要求,都将很快拿到我们红十字会的援助款。”
村支书 下一步要解决他们的生计
如果说让条件困难的高山移民下山修房,是红会和政府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安居,那么如何让失地的移民们“乐业”,很快融入山下的生活,则是该村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村村支部书记高书记告诉我们,除了选择外出务工外,移民们可以养猪,村里还将帮移民们租下“兔棚”,养长毛兔。“愿意每天回原来山上种地种粮食的,村里马上会修一条长约6公里的水泥路直通山上。解决路难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