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制约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发放的六大矛盾及对策

发布机构: 广元银监分局 发布时间: 2011-11-01 字体: [ ]

制约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发放的六大矛盾及对策

——以广元市为例

内容摘要:该文以广元市为例,在调查了解当前农村信用社农贷情况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制约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发放的六大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08年“5·12”地震后,广元市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快了农村经济转型的步伐。经济决定金融,农村经济转型时期的新特点使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以往的资金供给模式已不能有效满足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在信贷支持“三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其“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作用的发挥。本文以广元市为例,研究制约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发放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现状

广元市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辖苍溪、旺苍、剑阁、青川4县及利州、元坝、朝天3区,总人口312.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5.93万人,占比78.6%,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市,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了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广元市包商贵民村镇银行以及苍溪县益民资金互助社5家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008年—2010年分别为66.01亿元、95.64亿元、110.17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占5家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比例各年分别为61.18%、70.96%、67.25%,占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各年均在80%以上,农村信用社仍是我市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制约涉农贷款发放的六个矛盾

(一)农村资金供求上面临“紧”与“活”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信贷资金需求一直处于较活跃的时期。据调查,2011年全市有资金需求的农户约占全部农户的50%,比2010年上升5个百分点,比2008年“5·12”地震前上升20个百分点,可见需求日益旺盛,但因受信贷规模控制的影响,涉农信贷供给十分紧张。2011年上半年广元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新增6.92亿元,增幅9.33%,同比少增1.82亿元,增幅下降1.81个百分点。影响当前涉农贷款正常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宏观调控中信贷规模控制的“一刀切”。2011年人民银行对广元辖内农村信用社规模控制的方针为“今年的净投放额度不超过去年”。为了完成信贷规模控制目标,农村信用社首先将信贷压缩的对象指向谈判能力较弱的农户, 剑阁县联社2011年5月、6月压缩信贷规模4000万元,其中农户贷款压缩额占比接近70%。贷款规模控制也造成了涉农企业信贷资金得不到有效满足,苍溪县毅力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猕猴桃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涉农龙头企业,苍溪县联社年初核定的授信余额为5500万元,由于受信贷规模控制,目前实际贷款余额仅900万元,不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经营,还影响了果农的利益。持续的规模控制将进一步加剧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矛盾,据剑阁县联社测算,今年由于规模控制不能满足的涉农信贷需求额度约7000万元。

(二)信贷产品供给上面临“多”与“少”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据调查,目前传统粮油种植资金需求总量虽有增加,但占比不断下降,约占农村信贷资金需求总量的5%。2008年“5·12”地震后,随着本地就业机会的增多和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性资金需求、个人经商资金需求、规模种养业资金需求、农业产业化企业资金需求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占比分别约为50%、25%、15%、5%。针对农村资金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农村信用社推出了一些信贷新产品,如四川省联社推出了“四通两乐”,即“小康通”、“创业通”、“致富通”、“产销通”以及“安居乐”和“农家乐”。但是,这些信贷新产品未得到有效推广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农村信用社仅开发出了信贷新产品,但宣传工作不到位,造成信贷新产品民间知名度低。二是缺乏IT系统支持。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财务会计系统无针对信贷新产品的归属科目,新贷款品种推广缺乏系统支撑。同时,我市农村信用社几乎未涉及农合组织贷款、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票据融资等业务,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林权、鱼塘等经营权质押贷款方面还是空白。

(三)贷款额度管理上面临“大”与“小”的矛盾。我市农村不同信贷主体资金需求额度均比“5·12”地震前翻了近3番。据调查, 3万元以下小额信贷需求量有所增长,但占比不断下降,约占农村信贷需求总量的5%,主要用于传统种养业;资金需求额度主要集中在5-10万元,占比50%-60%,主要需求群体为一般农户;10-30万元占比20%—30%,主要需求群体为规模种养殖大户和个体经营户;30-100万元占比5%-15%,主要需求群体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资金需求大额化趋势日益明显,但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额度仍然偏小。据调查,辖内有4家联社针对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最高限额仅为5万元,7家联社对种养殖大户、个体经营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用贷款最高限额均不超过20万,额度以上必须提供合规、有效的抵押担保。小额农贷仅能满足小部分农户小额、分散的贷款需求,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户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种养殖和经商创业以及涉农企业的需求。

(四)贷款期限管理上面临“长”与“短”的矛盾。涉农贷款期限的短期性已愈来愈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长期化的需要。根据对辖内7家联社的调查,涉农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其中4家联社以2年为主,3家联社以1年为主,期限最短为6个月,这与现代农业生产的长期化趋势不匹配。很多特色农业的生产周期都长达2-3年,甚至更长,如核桃、红心猕猴桃、雪梨等,至少3年才能挂果,4-5年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农房新建、改建需要3-6个月时间,建成后农民通过增加收入还贷需要3-5年时间。个体经营户、规模种养殖大户和涉农企业贷款额度较大,一般在10万元以上,大多数客户无法在1年内还本付息。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强周期性,若不根据贷款主体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可能造成还款期限与资金需求旺季冲突,一方面容易造成信用社不良贷款增加,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农业综合开发“半拉子”工程。

(五)贷款定价上面临“高”与“低”的矛盾。据统计,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735元,比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低8774元,农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过高增加了农民的融资成本,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按照现行的国家利率政策规定,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利率最高上浮比例不能超过130%。根据对辖内7家联社的调查,除灾后农房重建贷款和财政贴息贷款外,最低上浮比例90%,最高上浮比例130%。在调查中,有70%以上的农户、个体户和60%以上的企业反映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偏高。造成涉农贷款利率偏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而农户大多缺乏合规、有效的抵押物,涉农贷款风险较高。二是农户小额信贷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本较高。三是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辐射范围太窄。目前国家仅对金融机构5万元以下(含5万元)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随着农村资金需求的大额化,涉农贷款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变窄,不利于农村信用社降低贷款利率。

(六)贷款风险控制上面临“严”与“缺”的矛盾。一方面,我市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较低,截至2011年8月末,辖内农村信用社不良率11.9%,高出全市银行业机构不良率3.1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加之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极易形成不良,需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来缓解风险,而我市涉农贷款风险补偿体系尚不健全,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合法、有效的抵押物。二是缺少担保和保险涉足。目前广元仅有1家农业专业担保公司,其它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基本未涉足涉农贷款业务。三是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广元市目前未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信用社规模小、基础差,涉农贷款风险若由承贷主体独家承担,显然力不从心。

三、对策建议

(一)调整对涉农贷款规模控制的信贷政策。一方面,金融支持“三农”一直都是中央长期的方针,另一方面,当前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诱因,从宏观调控层面上来说,应增加农产品的供给,缓解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这需要农村信贷资金的不断投入而不是规模压缩。因此,在制定信贷政策时不能“一刀切”,不应控制对涉农的信贷规模。应分机构分行业区别对待,对涉农银行业机构非农行业的信贷投放应严格限制,而对涉农贷款应大力支持,保障涉农信贷资金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积极创新推广信贷产品。一是创新信贷产品。要根据农村经济主体资金需求多元化的特点,细分市场、量身定做,创新出特点鲜明、具有较强操作性和适应性的信贷产品,注重贷款产品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逐步形成适应农村资金需求多元化的立体信贷产品体系。同时,要大力发展抵质押贷款业务、票据融资业务和循环贷款业务。二是加大信贷新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在营业网点内摆放信贷产品宣传资料、张贴宣传图片、设立业务咨询台以及组织人员定期下乡向农户推广信贷产品等手段,让农户了解并使用新产品。三是加强农村信用社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