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雪梨被誉为“砂梨王”,是国内第一个用县命名的地方砂梨名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前,产品闻名遐迩,畅销海内外。世纪伟人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在九十年代中后期,苍溪雪梨因品种单一,品质下降,成熟集中而出现销售困难,产业快速推进履步维艰。我市审时度势,及时优化品种、品质、布局结构,推进产业上档升级,使苍溪雪梨产业重新成为优势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再现苍溪雪梨发展新辉煌。
一是进一步优化结构。优化了品种结构。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质梨品种136个,筛选适应广元发展的主导品种27个,其中黄金、皇冠、园黄、翠冠、丰水、绿金石等品种,已广泛应用于核心示范区。自育苍梨6-2、5-51新品种,已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苍梨1-6已通过省、市有关专家初审。使早中晚熟梨比例达到2 :3 :5。优化了区域布局结构。推进了苍溪雪梨产业向全市36个优势集中发展乡镇和公铁路沿线重点发展乡镇集中。
二是品质大幅度提升。着力推广梨优质高效节本降耗技术。如重点推广免耕覆盖、疏果套袋、配方施肥、绿色防控、低碳循环栽培等技术和模式,使梨果皮色泽好、光泽度好、无污染,且品种色、香、味均有大幅度提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了1-5%。果实农残及重金属含量均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果实优质率达90%以上,果实商品率达95%以上。
三是链条大力度拓展。由于花色品种增多和冷藏体系健全,全市冷藏梨的能力已达8万吨以上,销售周期延伸到6月至第二年4月,基本达到了周年市场供应。加之引进了四川宝清果业等以加工梨饮料为主的加工企业,正引进国内最大的水果加工企业—汇源果业,苍溪雪梨加工能力可达10万吨以上,梨的产贮加销链条进一步拓展延伸。
四是效益大范围重显。全市现有梨面积40万亩,实现产量15万吨,产值9亿元,重点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0元以上,在苍溪运山、龙山、柏杨等乡镇的矮化密植栽培园、梨芋套作栽培园的亩产值上万元,中国苍溪梨文化博览园加速推进了以梨为主的旅游观光农业的兴起,均为我市苍溪雪梨产业转型升级和梨农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