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2012年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创新材料
一、抓住两个契机,实现两个率先
(一)抓住灾后重建契机,在省内率先实现县(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全面建成,明确归属残联系统管理和运行使用。
在省残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统一协调,努力争取,7个县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剑阁县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包含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从2008年开始,陆续纳入灾后重建,2011年底全面完成建设工作,2012年初全部通过港、澳及相关省援建单位合格验收,顺利移交使用。各县区党委、政府明确这批残疾人服务设施归属残联系统管理和运行使用。
(二)抓住项目实施契机,在省内率先实现县(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全面投入运行使用,康复服务社会效果明显。
今年,我市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为康复技术资源中心,以各县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为重点,全面开展和实施了贫困脑瘫儿童救助项目、集善援川项目、省红十字基金会伤残康复救助项目、人工耳蜗救助项目、彩金和七彩梦项目(辅具适配,智障和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等),项目受助残疾人达2000余人,安排使用项目资金达2000余万元。此项工作的开展,既顺利圆满实施完成各项目任务,使残疾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康复帮助,社会效果反响良好,在今年9月份市财政、审计部门的资金社会效果评价检查中,得分位居社保部门之首;同时也推动了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全面运行和使用,深受港、澳及相关省援建单位高度赞誉和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同时,鼓励、引导、支持民营机构进入康复领域,创新出台管理试行办法,积极协调卫生、教育、民政等部门加强对康复社会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指导并有力地推动了广元小海龟特殊教育中心、广元利民脑瘫中心等民营康复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培养技术队伍,构建服务网络
(一)高度重视康复人才队伍培养,建成了一支技术过硬、服务项目全面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技术队伍。
一是通过内部进修培养和招、考、调等多渠道引进、培养,建成了一支60余人的市、县残疾人康复机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解决了有人做事的问题。二是加大康复技术投资,今年列支50万元康复技术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技术队伍培养,解决了有能力做事的问题。除全面参加中、省残联安排的各类培训学习外,我们在队伍培养方面还做了如下工作:1、与NGO组织香港复康会长期合作,香港复康会每月派康复治疗师和辅具师来广元指导康复服务工作和开展技术培训;2、安排职工脱产到到国内各地学习康复技术;3、鼓励职工自学、考试,实行经济资助和奖励。通过以上措施,队伍服务技术明显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解决了市、县康复中心有能力做事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市残联系统有康复治疗士4人,康复治疗服务人员18人,康复护士6人,辅具适配师2人(其中助听器验配师1人),假肢(矫形器)技术人员3人,听障儿童康复教师3人,智障儿童康复教师3人,孤独症儿童康复教师2人,特教老师6人,普教老师10人。由于队伍的发展壮大,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在我市残疾人医疗、康复、教育等服务领域,残联系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构建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服务网络,推进残疾人康复进社区,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目标。残疾人机构康复服务,主要是解决典型康复病例和疑难杂症康复问题,无法满足众多残疾人康复需求,要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必须大力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我市的具体做法,一是建立以市级为龙头,县区为重点,乡镇、村(社区)为基础的四级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体系。市、县级为专业服务机构,人员组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乡镇(村、社区)为专(兼)职康复协调员。二是推行“机构+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理念,建立四级服务网络体系工作联动机制。培训指导服务:市级为龙头技术资源中心,负责县区培训、指导工作,县区负责乡镇(村、社区)培训、指导工作。顺向转介服务:乡镇(村、社区)将解决不了的康复病例转介到县级机构,县区将解决不了的康复病例转介到市级机构,市级将解决不了的康复病例转介到更高一级机构,直到问题解决为止。逆向转介服务:市级机构将达到训练效果的服务对象,转介到县区级机构进行过渡性巩固训练,县级机构将达到训练效果的服务对象转介到乡镇(村、社区)进行生产、生活适应性训练,最终达到回归社会。三是成功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康复试点(利州区南河办事处石马坝社区)工作,为2013年全面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探索了宝贵经验和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