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广元市农业局对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第138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机构: 市农业局 发布时间: 2017-08-30 字体: [ ]




何 炜、胥超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农村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第138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市政府每年都要制定出台《关于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工作方案》,尤其是2014年省政府将我市剑阁、苍溪和旺苍纳入全省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进一步推动全市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夯实了我市粮食生产基础。2016年我市粮食生产顺利实现十连增。

一、粮食生产能力现状

全市现有耕地面积530万亩(统计部门二调面积数据)。201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396.9万亩,比上年增加2.04万亩,增长0.51%;粮食总产达到142.61万吨,比上年增产2.71万吨,增长1.9%;粮食亩产达到354.41公斤,比去年亩产增加6.89公斤,提高1.98个百分点。

从种植季节来看。2016年小春粮食作物面积144.8万亩,占全年粮食总播面的36.48%,产量达到34.99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4.53%;全市大春粮食作物面积252.2万亩,占全年粮食总播面的63.52%,产量达到107.62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的75.47%

从作物结构来看。我市粮食作物由谷物、薯类和豆类三大块组成,其中谷物(主要是稻谷、小麦、玉米)播面、单产、产量分别为322.61万亩、374.66公斤/亩、120.33万吨;折粮薯类(主要是马铃薯、红薯)播面、单产、产量分别为54.85万亩、303.01公斤/亩、16.62万吨;豆类(主要是大豆、绿豆、红小豆)播面、单产、产量分别为18.85万亩、158.62公斤/亩、2.99万吨。

从四大主粮来看。按产量排序:水稻51.93万吨、玉米43.36万吨、小麦26.8万吨、马铃薯10.05万吨; 若按播面排序:玉米121.81万亩、小麦104.64万亩、水稻96.20万亩、马铃薯55.8万亩;若按单产排序:水稻540.07公斤/亩、玉米349.6公斤/亩、小麦255.40公斤/亩、马铃薯220.47公斤/亩。

二、主要措施

(一)出台扶持政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2012年市委将稳定发展提升粮油生产纳入"3+5"(粮油、生猪、劳务“三大传统百亿产业”和木本油料、红心猕猴桃、茶叶烟叶、蔬菜、土鸡“五大特色百亿产业”)产业;2014年制定《广元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四川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实施意见》(广府发〔2014〕19号),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立足市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总体要求,强化政策支持,改善基础条件,推进科技进步,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 并明确到2020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61.6万吨的总目标及确保实现目标的11项支撑建设工程;2015年制定《广元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广府发〔201523号),2016年又制定印发了《广元市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办法的通知》(广府办发〔201616号),从强化粮食安全意识、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落实完善扶持政策、切实保护种粮积极性,管好地方粮油储备、增强粮食流通能力,深化粮企改革、推动粮食产业升级,健全粮食供应体系、保障区域粮食市场基本稳定,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治理、强化保障措施和监督考核等七方面做了明确要求和规定,从而构建了我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各级、各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和要求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设。

(二)守住两条红线。守住了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严格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同时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坚持“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双到位;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着力强化耕地建设性保护;继续完善约束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严格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截止2016年底全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别保持在508万亩和413万亩以上。“十二五”期间建成高标准农田59万亩,累计达到166万亩。

(三)发展避旱农业。以抗旱避灾为方向的种植模式不断创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针对广元十年九旱的农业灾害基本特征,全市围绕避旱这一主题,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抗旱减灾措施和种植技术模式,以抗旱避灾为方向,确立了“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避灾,积极抗灾”的指导思想,“坚持防、避、减结合,非工程性抗旱和工程性抗旱措施并举,加强抗旱能力建设,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灾,提高抗旱避灾效益”破解了多年来农业生产抗旱避旱被动应对、难争主动的难题。一是合理安排播期,走好以早制旱的路子。如苍溪县在立春后便开始大面积育播玉米,全县23.6万亩玉米通过早育早播成功躲过伏旱;二是改革作物布局,走好以旱制旱的路子。在水源无保障地区扩大玉米、红苕、豆类等耐旱作物面积,把全市30万亩高塝望天田全部改种旱作;三是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走科技制旱的路子。重点推广节水栽培、覆盖保墒、化学调控、遇旱补救四大抗旱实用技术。

(四)强化科技支撑。一是提升科研能力水平。将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升格为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主要开展关键性农业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负责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等工作;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0153月,3项成果获广元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粮食高产创建技术集成与应用、玉米新品种巨龙998的创新选育),二等奖1项(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三是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出台《广元市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采取“首席专家+骨干农技人员+科技示范基地(园区)+科技示范户”的方式成立广元市粮油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由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机构的专家组成。首席专家1名,主要负责团队的牵头组织和业务管理工作,骨干农技员9名左右,在首席专家组织下,共同完成本创新团队的各项任务。

(五)多措并举稳面积。一是坚决贯彻《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不突破;二是认真贯彻执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三要加大对规模种粮经营主体的补贴政策,大力扶持和发展种粮大户,引导耕地有序流转,促进粮食规模化经营。

(六)技术配套攻单产。一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扩大技术覆盖率,尤其是“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六良”(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灌、良机)配套;二是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粮食高产创建、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等项目为抓手,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活动,将良种和栽培集成技术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一支“功能强大、理念先进、技能优良、服务到位、农民满意、作用明显”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为科技增粮提供技术支撑。

(七)政策投入强保障。由于粮食的比较效益低,农民会将有限的投资用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这种现状使得支农资金重点要向粮食生产倾斜。一是加大耕地质量建设、防灾减灾、病虫防控、农机化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二是进一步完善产粮大县政策,将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全部用于粮食产业发展;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利用税收、信贷等手段,引导企业、合作社等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发展,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投入机制。

最后,衷心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期望你们一如既往地监督、支持我们的工作,如有其它建议和意见,请直接与我们联系。


广元市农业局

2017年823


(联系人: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黄维刚 联系电话:18980156252



抄送:市政协提案法制委、市委市政府督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