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续发展“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和建设,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90万亩左右、总产145万吨,油料面积稳定在118万亩左右、总产21.4万吨。大力发展生态畜禽水产业,全市出栏生猪350万头、肉牛7.5万头、肉羊35万只、剑门关土鸡1800万只,实现水产品总量5.5万吨。加快发展特色经作产业,实现蔬菜产量270万吨、猕猴桃产量18万吨,茶叶产量1.2万吨,中药材产量14万吨。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二)继续推进“三园联动”。推动产业、科技、品牌、项目等要素向“三园”聚集,推进已建园区向周边连片拓展,打通园园之间、“三园”之间阻隔,实现园园相连、联动发展。全市新建现代农业园区8个提升7个,新建村特色产业示范园270个、户办产业小庭园5万个,新增特色优势产业基地10万亩,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58个。(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七大”全产业链发展,主攻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和参与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着力构建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到最终消费全程“不断链”的冷链物流模式。大力推进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开发,推动发展食品饮料加工业。全市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55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55%以上,新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1个。(四)努力打造“广元七绝”区域品牌。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17个,复查换证无公害农产品26个。着力完善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产业(产品)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体系,加快制定“广元七绝”农产品品牌管理使用办法,全力打造具有广元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广元七绝”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开发在消费者中有质量信誉和市场优势的拳头产品,打造一批企业自主品牌,全年计划培育四川优质农产品品牌4个。(五)全面推进“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园区景区化建设,力争新建农业主题公园7个、休闲农业专业村7个、省级休闲农庄10个。大力发展“农业+康养”产业,结合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大力开发康养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业+互联网”产业,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力争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以上,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做好数据共享和信息整合使用,全年计划新建物联网基地1个,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199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