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做大做强我市名优农产品的建议》(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526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力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规范产品生产行为”的建议
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消费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推动农业品牌发展、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实际需要。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工作。一是完善生产标准。充分发挥九广合作、市校、厅市合作平台和全市农业科技力量,积极引导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全市共制定和发布区域性地方标准62项。二是推进基地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92个,核心区面积达到94万亩,每个园区就是一个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带动全市一半以上的农户迈进了标准化生产大门。三是强化示范推广。以园艺作物标准园、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为抓手,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全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44个,苍溪县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标准化示范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四是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按照在最适区域布局最优品种原则,调整优化产业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生产,提升优质绿色农产品基地,全市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66万亩,面积全省第二,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心猕猴桃和黄茶生产基地、中国西部最大的淡水有机鱼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旺苍、青川成功创建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市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38个。五是强化技术培训。以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为重点,大力培养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明白人,印发明白纸,推行全市农业规范生产。依托县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强生产经营主体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大力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2018年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7万余人次。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您的意见建议,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持续加强标准制修订、标准化基地建设和标准推广应用等工作,加快制定苍溪猕猴桃、米仓山茶叶、高山露地蔬菜、“两湖”生态鱼有机生产技术等地方标准,强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不断规范农业生产行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二、关于“严格市场准入标准,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以“四级联创”(创建农产品质量监管示范市、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为抓手,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狠抓责任、制度、保障三落实,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完善基层监管制度。为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强化和规范乡镇、村农产品质量监协管工作,探索建立了乡镇“一图二书三员四定八项制度”和村级“四个一”监管规范,详细明确了乡镇和村级监管职责、人员配备、设备配置、工作任务、工作制度等内容,有力推动基层教育培训、日常巡查、检测检疫、协助执法、产地准出、应急管理等监管工作。省农业厅对我市该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中大力推行。二是强化农业执法检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产地管理、生产管控和产品溯源三大主体责任。每年持续推进农药及农药残留、“瘦肉精”、兽用抗菌药、生猪屠宰监管、“三鱼两药”、农资打假、生产记录和进销台账等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针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薄弱环节,加大巡查检查和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强质量安全检测。市农业质检中心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定点检测机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各县区均建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6个县区已通过“双认证”,昭化区今年将通过“双认证”。全市已有239个乡镇、155个产业重点村配备农残快检设备。市县两级每年定量检测样品5500多个,定性快检样品约10万个,样品覆盖全市种植业、畜禽、水产主要农产品,参数涉及重金属、农兽药残等风险指标,有力地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近年来,我市农产品监测整体合格率均稳定在98%以上。四是健全产地准出制度。2015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八项工作制度》,明确提出了“先检后证、先证后标、先网后市”产地准出管理流程。2015年,市农业局与市食药局联合印发了《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意见》,共同建立以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为核心内容的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农业部门负责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将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质量标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植物检疫证书、生产主体开展产品自检或委托检测出具的产地合格证明作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的基础条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建立与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相对接的市场准入制度,将查验农业部门认可的产地准出质量合格证明作为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的基本条件。五是健全质量追溯制度。以率先开展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试运行工作为契机,加快建设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融合政府监管、主体生产、消费服务三大功能的质量追溯平台。优先将猕猴桃、茶叶、土鸡、蔬菜、水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纳入国、省级追溯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83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入驻国家、省级质量追溯系统。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您的意见建议,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为抓手,不断夯实政府属地责任,健全监管、执法、检测三大体系,强化经费、设备和人员三大保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强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同时,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提升工作成效,如以飞行检查为手段推动乡镇全面落实基层监管规范,以智慧监管为核心推动基层监管工作痕迹化、规范化,以国省追溯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产品特别是品牌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三、关于“引导符合标准的同类产品强强联合,创建广元名优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了“广元七绝”市级区域农业公用品牌,构建了“区域农业公用品牌+优质农产品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品牌体系。一是培育壮大品牌体系。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孵化、创新、整合、信息”工程,坚持发展壮大市级区域农业公用品牌“广元七绝”,全市符合标准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统一使用“广元七绝”品牌形象标志,不断提升“广元七绝”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元七绝”被认定为全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四川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二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大力推行“朝天核桃”“剑门关土鸡”“苍溪红心猕猴桃”“米仓山茶叶”“青川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对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的主体实施奖补,近4年,市本级已累计兑现“三品一标”奖补资金800余万元。目前,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为33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75个、绿色食品70个、有机食品6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6个。2017年,全市启动了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工作,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特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将进一步提升全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三是加强品牌使用管理。加快完善建立“广元七绝”市级区域农业公用品牌、优质农产品品牌等授权使用、审核、评价、登记、注册等制度,建立广元农产品企业品牌目录制度,制定列入农产品企业品牌目录的保护办法和动态管理办法,对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实行动态管理,统一发布。加强企业农产品商标管理和保护,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全力推进品牌营销。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持续强化与央视七套农业频道《每日农经》《致富经》《美丽中国乡村行》等栏目合作,大力宣传推介广元优质农特产品。目前我市已在央视七套播出了剑门关土鸡、“两湖”有机鱼、高山露地蔬菜等专题宣传片。创新农产品品牌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电商平台、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全市已发展农村电商2500余家,其中年销售额超千万的15家。每年组织百余家本地农业企业参加西博会、农博会、绿博会等展销,全方位宣传推介广元农产品。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您的意见建议,做大做强我市名优特色农产品,严格按照《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广府办发〔2018〕8号)要求,坚持区域集聚、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质量至上、协同共建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广元七绝”授权使用制度,规范“广元七绝”产品包装、标示和营销,不断提升“广元七绝”品牌影响力,提高广元名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期望您一如既往地监督、支持我们的工作,如有其它建议和意见,请直接与我们联系。
广元市农业局
(联系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 罗莉萍 联系电话:1355193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