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述刚委员:
您提出的《加快地标产业发展 全面助推脱贫奔康》(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527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明确了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态畜禽水产、高山绿色果蔬、特色山珍、富锌富硒茶叶、道地中药材“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红心猕猴桃、核桃、道地中药材、油橄榄、富硒富锌茶叶、剑门关土鸡、生态生猪肉牛羊七大全产业链集群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现代农业园区、村特色产业示范园、户办产业小庭园“三园”建设为载体,以农村脱贫攻坚为抓手,着力标准化基地建设、品牌化提升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一、关于“资源优势转化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紧紧围绕“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按照气候带决定产业带的原则,在全市规划了高山特色经作、红心猕猴桃和沟河经济产业“三大产业带”。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以县域为主的传统布局模式向全市全域布局转变。聚力产加销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推动七大产业全链发展,特色产业全产业链集群逐步形成。构建起县有支柱、乡有主导、村有骨干、户有门路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依托资源禀赋,围绕“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建强产业基地,全市已建成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92个,覆盖732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76个;建成村特色产业示范园1472个,其中贫困村703个;户办产业小庭园19.8万个,其中贫困户建5.2万个,分别占全市贫困村、贫困户的85%、73.2%。建成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80万亩(其中红心猕猴桃49.2万亩、茶叶48.6万亩、中药材88.5万亩),95.24%的耕地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66万亩,面积全省第二。苍溪县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苍溪红心猕猴桃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下一步,将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力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成一批大中小型水库,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有效改善工程性缺水现状。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按照乡村振兴规划,实施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整治。到2020年,建成路网、水网、田网、电网、信息网“五网”配套的特色产业基地200万亩。加强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和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工程,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储运、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完善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广适应山区特色农业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先进农机装备。积极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喷灌滴灌、大棚圈舍、饲喂排污等先进农业设施装备。到2020年,建成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10个。
三、关于“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近年来,我市大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形成了科技研发、集成和推广有效衔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全链覆盖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强化技术攻关,构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整合市、县农业科技力量,推动形成一个特色产业有一所产业技术研究院(所)、一个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批科技项目。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西北农林科大、川农大持续加强合作,有效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难题,尤其是成功选育我市优质地方鸡品种—“广元灰鸡”,现已被农业部正式列入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农业部公告第2437号),实现了我市国家优质畜禽品种零突破。二是强化成果运用,构建农业科技集成体系。龙头企业依托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按产业、产品构建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技术链,全市组装20余项配套优质丰产栽培、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健康养殖、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三是强化科技服务,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达2296人。全市农业系统选派739名农技员驻村开展农技扶贫,组建133个专家服务团和494个农业技术巡回小组,实现全市农业科技服务产业全覆盖、区域全覆盖、对象全覆盖。下一步,我市将全面理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切实解决编制挤占、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履职、农技人员挪作他用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专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大学毕业生、返乡下乡人员等社会力量,以政府购买为主要方式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农技服务,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广泛开设田间科技学校,注重发挥农民夜校作用,实施农业科技服务产业全覆盖、区域全覆盖、对象全覆盖。到2020年,创建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1个以上。
四、关于“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的建议。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较快发展,全市已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5家,其中省级32家,国家级2家。今年全市已新申报省级龙头企业7家,国家级1家。下一步,我市将大力引进培育领军龙头企业。瞄准“七大”全产业链国际国内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展以产招商、点对点招商、小分队招商。到2020年,十大农产品加工园区至少各引进一家投资过5亿元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积极支持现有龙头企业上档升级,分产业筛选出全市排名前3位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支持领军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控股等方式联合各类中小型农业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形成一业一龙头。依托广元与成都、杨凌等地的战略合作平台,推动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食品、饮料、医药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开展合作。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开展国际合作,发展外向型、开放型、出口型农业。培育和扶持一批亿元、1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
五、关于“提升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业品牌”的建议。紧紧围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农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优质品牌农产品供给明显增长。2018年1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广府办发〔2018〕8号),明确要强化品牌建设的政策扶持,继续实行农产品品牌创建奖补制度,按照《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市级奖励有关事项的通知》(广府发〔2017〕65号)规定支持农产品品牌创建、认证、推广等工作。各县区也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扶持和奖励政策,确保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做亮农业品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广元七绝”被认定为全省十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剑门关土鸡、米仓山茶、壹颗红心猕猴桃、海伶山珍被认定为全省优质品牌农产品,全市创建中国驰名商标7个、四川著名商标24个,认证 “三品一标”农产品338个。二是做实质量安全,农产品品质保障有力。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实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违禁药物“零检出”。成功创建为全省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和四川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市。据统计,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144.96万吨,占全省4.14%;出栏生猪333.97万头、肉牛7.22万头、肉羊34.89万只、小家禽1799.96万只,分别占全省5.08%、2.7%、1.96%、2.76%;生产蔬菜及食用菌248.6万吨、水果39万吨、茶叶0.93万吨、中药材2.48万吨,分别占全省5.5%、4.36%、3.29%、4.84%。三是积极研究“青川黑木耳”产品营销。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市农业局会同青川县人民政府及县级有关部门正抓紧研究“青川黑木耳”价格提升方案,抓紧筹建青川黑木耳行业协会,通过统一打造品牌、统一生产标准、拓展营销渠道等方式逐步提升销售价格,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标准管质量,建立完善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全面实行按标生产。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和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农产品监管能力。大力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2018年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同时,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产业(产品)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体系。深入打造“广元七绝”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开展国家主导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400个以上,建成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
六、关于“不断拓展产业融资渠道”的建议。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强化对全市特色农业产业的支持,持续增加财政投入,针对“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一是坚持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各级财政涉农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盘活存量资金,加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力度,建立特色产业发展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投入由政府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由依赖财政资金投入向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转变。三是推广农业项目PPP模式和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吸引国有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等参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四是大力推广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和产权抵押融资贷款试点经验,积极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收益持证贷款业务。五是探索建立以县为主、市适当补助、县域封闭运行的涉农贷款风险金制度,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六是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七是积极稳妥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村级扶贫互助社等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八是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支持扩大特色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完善特色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七、关于“切实做好市场营销”的建议。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与央视七套、四川卫视“蜀你最美”及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合作,充分利用重大节假日开展农产品坐地宣传,大力组织产销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参加中国农交会、四川农博会等大型展会,全方位宣传推介优势特色农产品。2018年,我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元食品饮料有机农产品暨商超对接会(西安)、第六届成都现代都市农业博览会、第七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等展示展销活动。截至目前,现场销售总额372.1万元,网络销售410.3万元,签约优势特色农产品项目发展投资2.01亿元。下一步,我们继续加强与中国农影中心战略合作,强化在主流媒体的宣传推介。组织农产品产销企业参加全国、全省“农交会”“农博会”,参与惠民购物全川行、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开拓我市品牌农产品空运、航运、高铁、中欧班列、微商电商等营销新渠道,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在更多平台、更广范围“动”起来、“走”出去。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定制农业,推动农企、农商、农社对接,实现农产品对企业、商场、社区、消费者等直供直销,尤其瞄准中高端市场,积极构建直供大城市、大超市的广元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销、品一体化平台,实现品牌农产品优质优价。利用重大节假日和本地传统节会开展产品品鉴展示展销,大力推动广元农产品本地营销。大力实施广元食品(菜品)和农产品走出去行动,以美食为媒介,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美誉度、知名度。
八、关于“加快改革创新,把小农户融入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平台”的建议。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构建带贫益贫机制作为长效增收稳定脱贫的根本保障精准抓,不断强化工作举措,务求将小农户融入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平台,共享特色农业发展红利。出台《广元市促进农业企业与农民建立更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办法》,以产权为核心、产业为纽带、股份合作为重点,聚力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探索建立了以股份合作、订单生产、支农资金股权量化、集体经济收益分红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指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带动贫困户进入产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带动贫困户提能、带动贫困户增收“四个带动”台账,坚持把带动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经营主体获得财政扶持的前提条件,杜绝扶富不扶贫、带富不带贫。大力开展股份合作,引导贫困户自愿以土地、山林、资金等入股经营主体,实现股份收入长期受益。全市已有1.9万户贫困户与经营主体进行了土地入股合作。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实行“订单生产+保底收购”,温氏集团、巨星集团、铁骑力士共与321户贫困户建立了托管代养订单关系。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支持经营主体形成的生产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到村社集体、村社成员,农民持股占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的50%以上,贫困户高于一般农户平均水平,财政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股权收益权全部量化给贫困户。深入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落实贫困户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和收益权。去年,全市贫困村实现集体收入808.9万元,贫困户分红508.03万元。创新推进“政担银企户”财金互动扶贫试点,构建“财政增效、农担增信、银行增贷、企业增利、农户增收”五方合作联动的财金互动支持产业扶贫新模式,全市发放试点贷款1.4亿元,促进金融惠农增收。全市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益贫带贫机制,带动5万余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有关要求,努力在小农户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搭建培训等多种平台提升小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借助互联网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小农户发展等方面,加大小农户扶持力度,激发小农户农业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连接,助推乡村振兴。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期望您一如既往地监督、支持我们的工作,如有其它建议和意见,请直接与我们联系。
广元市农业局
(联系人: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 彭宏 联系电话:331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