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成江委员:
您提出的《加强农地流转推进集约经营的建议》(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528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农地流转市场化平台”建议
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应用平台已初步建成。一是搭建起市、县、乡三级平台。建立了土地产权登记管理平台信息系统,依托党政网分级建立土地确权登记数据库和登记交易管理平台,开展确权调查数据处理和产权交易登记管理工作。二是创新建设方式。采取统分结合的平台建设方式,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统一研发,采购专用软件,市、县分级采购硬件设备,已完成县区和乡镇联网。三是强化信息管理。通过平台对农村土地调查数据进行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对权属交易意向的收集及信息发布、交易发生及终止登记进行管理与服务;对农村资源利用现状、规划进行管理,开展数据维护、统计汇总查询。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全市土地流转管理信息应用平台,实现群众对土地确权登记信息的自主查询、土地及流转相关政策流程的了解、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发布申请,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土地流转交易,提高我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二、关于“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任组长,分管常委和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广元市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领导小组,各县区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县区服务中心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大厅,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加强对业主流转资质审查、合同鉴证等业务。通过土地承包流转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及LED电子显示屏发布土地转流信息。目前,全市237个乡镇先后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强化了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及政策法律咨询,加强了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建设,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为广大农户和规模新型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三、关于“大力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的建议
广元已建立了“壮大户、户建场、场入社、社接企、企连市”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机制。一是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鼓励和支持有一定生产规模、有较高管理能力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并进行工商登记。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社区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推动区域合作和同业联合发展,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依法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四是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探索建立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苗、加工储存、土地托管等生产性服务组织。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建立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目前,全市已发展家庭农场3967家(省级54家、市级160家)、农民合作社4087家(国家级18家、省级92家、市级208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598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13家,先后引进有品牌、有实力、有市场的华朴公司、温氏集团,培育壮大川珍、米仓山茶业等重点龙头企业。我市初步建成以家庭农场为主,农民合作社、产业发展领军人、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为支撑的“1+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力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创建行动,在稳定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质量。
四、关于“建立风险保证金机制”的建议
2015年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广委办〔2015〕33号),明确要求:“各县区应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专项用于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对租赁土地工商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土地用途和风险防范能力等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监督检查,查验土地利用、合同履行等情况,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同时,我市建立起土地流转四大机制:一是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明确了各级财政要统筹安排一定额度的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中的扶持补助。二是创新利益连结机制。实行土地租金保底,产品价格保底,务工工资保底,保障农民地租收入、生产收入和务工收入;推行多元经营、土地入股、二次分利,保障农民收入随着产业增效和企业赢利而增加。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建立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县区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纠纷调处机制。四是健全土地流转监管制度。目前,我市已建立了土地流转定期上报制度,对一次性流转30亩及以上的,每半年一次逐级汇总上报。对土地流转面积30亩以上的,实行县、乡镇分级审查。防止土地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建设。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建立土地预流转风险保险机制,学习借鉴成都市、眉山市的改革经验,市、县区财政分别预算一定的土地流转风险保险补助资金,为农民和业主流转经营土地进行“兜底”,解决农村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五、关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建议
我市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发展不平衡,发展滞后,整体水平较低,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通过实施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土改造、土地整治、小农水建设等项目,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农业水网、路网、电网、渠系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截止2017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9.52万亩,建成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92个,村特色产业示范园1472个,户办产业小庭园19.8万个。全市建成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80万亩,95.24%的耕地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66万亩,面积全省第二。苍溪县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苍溪红心猕猴桃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特别是脱贫攻坚中加大农业投入,对农村住房改造、村道路加宽、土地整理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在政府主导的同时,引导社会多渠道对农业进行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排,减少农业自然风险,增强农业的稳定性。下一步,我们将建议市政府将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与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紧密结合。整合项目资金,大力开展“三园联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县区将对具备流转条件的区域,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期望您一如既往地监督、支持我们的工作,如有其它建议和意见,请直接与我们联系。
广元市农业局
(联系人: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赵兰波 联系电话:32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