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着力解决粮食单产不高、特色产业效益较低等农业高质量发展瓶颈问题,近年来,苍溪县扎实做好模式创新、政策扶持、机制保障、产业服务“四篇文章”,探索出亩均“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稳粮增收实现路径,先后建成“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2年,全县粮油产量达到53万吨,特色经果产业产值达到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9.4%。
推行“三种模式”,实现“一地多收”。
“果粮菜药”套作种植。针对特色水果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推广猕-粮(大豆、豌豆)、梨-粮(小麦、大豆)、果-药、果-菜套种模式,全县套种面积38.1万亩,亩均产粮1000斤,综合产值1.2万元。
“稻果渔禽”立体种养。推广稻鱼稻虾共生、稻鸭稻鹅共养的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多业”“一水多用”。全县新建和改造提升“稻果渔”“稻果禽”综合种养基地1.2万亩,亩均产值8000元以上。
“水旱粮经”轮作种植。推广“双六尺”预留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小麦(玉米)-中药材”“小麦(玉米)-蔬菜”旱地带状轮作和“稻-油”“稻-蔬”“稻-菌”等水旱轮作模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全县轮作面积32万亩,亩均实现产值近万元。
用活“三项政策”,放大“撬动效应”。
财政扶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东西部协作等资金,对新建粮经复合种植基地、园区的经营主体和农户,按亩均投资额的30%-40%实施“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对改造提升粮经复合种植基地的经营主体和农户,按每亩150元给予财政补贴。
金融加持。设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对粮经复合种植的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财政贷款担保、贷款贴息。2022年,全县累计实施财政担保贷款164户1.05亿元 、贴息贴费67.29万元。
用地支持。鼓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托耕代管、互换耕种、代种代养、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粮经复合适度规模经营,全县用于保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用地指标优先支持粮经复合加工流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健全“三个机制”,推动“握指成拳”。
三级联动共推。县、乡镇建立专班子、专人员、专资金、专调度、专考核“五专”推进机制,严格落实“清单制+责任制”,实行周督查、月调度、季比武、年考评。
多方联合共建。按照“政府+经营主体+村集体+小农户”模式,政府主导并统筹规划、统筹资金、统筹力量、统筹调度,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等经营主体实施,全县建成粮经复合种植园区和连片基地22个,面积33万亩。
主体联农共利。将新型经营主体享受支持政策与带动农户推行粮经复合种植挂钩运用,建立“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联合体+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组建粮经复合发展联合体3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粮经复合种植占比达到57%以上。
跟进“三项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全程社会化服务。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1800余个,认证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个,社会化服务面积40万亩次,集中收储、烘干粮食12万吨,冷藏、运输、销售特色水果、畜禽水产等29万吨。
全产业技术服务。制定技术规程,组建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主导产业研究院(专家工作站),建成良种繁育中心3个,种养业良种覆盖率100%。推行一个首席专家、一个示范基地、一套技术模式、一支推广团队、一村一名田间医生“五个一”技术协同推广体系,统防统治覆盖面达51.6%。
全域风险防范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天气预报、自然灾害预警、农特产品价格走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信息。建立动植物种子种苗检测检疫中心。创新特色产业价格指数、成本保险等险种,扩大奖补范围,主要农作物旱涝保收面80%以上,粮经作物保险覆盖率达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