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便利经营主体准入登记。积极实施“村能办”“银行办”“协会办”“跨区域办”等改革试点,扩大经营主体开办、帮办、代办途径,提升全程电子化登记服务能力。在充分总结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成效基础上,结合“一照多址”改革成果,大胆探索企业分支机构登记便利化改革,解决了企业分支机构登记环节多、时间长、材料杂、注销难等问题。制定和实施《企业开办“零成本 小时办”工作规范》,以“标准化+政务服务”模式,使政务服务质量、服务优化等有标可依、有标可循。
二是助力经营主体持续发展。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落实“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实现“准入即准营”。积极拓展存量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空间,为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提供税费、社保、公积金、金融等政策扶持,助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司法、社保、公积金、纳税等歇业配套政策,为经营困难的经营主体提供缓冲性制度选择,为经济发展积蓄力量。
三是服务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建立全市统一的标准化信用修复流程,推行跨部门信用修复“一次办”和跨县区“当地办”,信用修复事权全面下放基层市场监管所。打通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与信用中国、信用中国(四川广元)平台信用修复渠道,企业信用修复实现异地办理,信用修复时间压缩40%,降低企业信用修复合规成本70%以上。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重点围绕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商业银行、公用企业等重点领域,梳理排查不规范收费行为,召开行政约谈和提醒告诫会7次,清理排查违规线索21条,清退89.47万元。
四是帮助经营主体纾困解难。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1+2”政策,扎实开展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代表座谈,面对面交流政策举措落实、发展困难和问题、对市场监管工作意见建议等,用心用情为企业排忧解难。在全市系统开展“万人进万企 服务促发展”主题活动,市县(区)班子成员、各科(股)室、直属单位分别联系重点行业企业,每月一个主题一个重点,持续推动各级惠企政策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