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摸清资源底数。加强传统风貌、地域文化、特色村落全覆盖普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文物保护单位等逐一挂牌保护。截至目前,开展全覆盖普查5次,挂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古村落22个、文物保护单位39处,历史乡土建筑57处、古树名木600棵和传统民居1500栋,申报正式命名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省级7个、市级2个。(2)系统规划保护利用。制定《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全域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分片编制“蜀道文旅体验片区、梅岭康旅休闲片区、柏林农旅生态片区”3大集中片区规划,整体细化到施工图层面,实现规划纵向到底不走样。同时,加强与相关规划衔接,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融合,形成村落保护专篇。(3)多元投入保障建设。为22个传统村落量身打造示范建设项目,整合各类资金优先供给传统村落保护。截至目前,争取到位国家保护利用资金6250万元,吸引社会帮扶资金超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