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摸清生物资源基数。针对夜间、密林、地形地貌复杂等自然环境恶劣区域野生动物监测困难情况,通过远程红外相机传输、人工智能物种识别技术等,全面采集动物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等信息。今年以来,共监测到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9种,监测野生大熊猫次数30余次。(2)筑牢智慧管护网络。投资1100万元,搭建遥感卫星高空扫描、无人机样线巡航、观测基站远程监控“天空地人”一体化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实现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监测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建立“林长+护林员+生态管护员”巡护机制,通过手持终端管理系统,及时上报巡护问题和接收、核查任务,全面提升巡护监测质效。(3)提升物种保护能力。与清华大学、中科院、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开展合作,实施大熊猫种群DNA档案、珍稀植物繁育、高寒草甸种子库与种子雨等10余个专项研究项目。与毗邻保护区、周边乡镇等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联动体系,推进珍稀濒危物种“个体保护”,救治迷途、患病野生动物5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