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发布机构: 广元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8-14 字体: [ ]

乔石豪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也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实现先进理论与育人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厚度培养大学生的唯物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习近平文化思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立足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宏阔的历史坐标中开创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格局,既有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邃思考,又有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考量,体现了辩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重点在培养大学生的唯物史观。在“大思政课”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全、讲准、讲深、讲透,尤其是要注重宣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关系,帮助大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分析五光十色的文化现象;要充分发挥历史古迹、文献典籍、革命遗迹等历史元素的文化育人功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理、学理和哲理,用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道德情操等文化元素感染大学生、滋养大学生,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革命文化的豪情壮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磅礴气魄,形成缜密、贯通、联系的大历史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历史使命担当,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高度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两个结合”“三个事关”“七个着力”“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构建起了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回答了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问题,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明确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凝聚了强大的理论力量。

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重点在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高度,宣讲大学生个体属性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一致性和同步性,把习近平文化思想“想说的”和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意义”变成“大思政课”的“有意思”,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原理变成大学生学习的生动道理和强大动力;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与精髓,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呈现出来,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通理达、情理交融,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构建起习近平文化思想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实践的“大思政课”系统,为大学生描绘个体进步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间双向奔赴的宏伟蓝图,实现文化育人和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

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力度推动大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开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始终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关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动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导向,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增强了亿万人民群众新时代创造伟大实践的信心。

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重点在推动大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突出实践导向,以文化自信为实践底气,以文化强国为实践目标,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行业代表、业界导师与思政课堂的双向交流,开展红色教育、国情民意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无缝衔接,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思政课堂向社会实践大课堂的转化,完成“大思政课”政治导向、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统一;要鼓励大学生主动到乡村振兴、文化传播、创新创业的第一线,了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感受祖国发展的脚步,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激发他们真懂真信的情感共鸣和真学真用的社会实践热情;要引导大学生参与新时代文化建设,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大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转自《党的生活》2024年第6期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