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下午,十八届三中全会于在北京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十五个方面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既在改革广度上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五大层面,而且深入到了制度肌理当中。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等“三个解放”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在中国关键十字路口树立了里程碑,指明了新方向、新路径。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公报摘要: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报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此前的表述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仅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首次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更好地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推动经济增长。
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抓项目、调结构、扩增量、提质量,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提升工业发展质量,一是抓好项目策划包装,提升工业项目包装水平,建立工业项目储备库。二是加快在建工业项目进度。积极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建设、竣工投产。三是坚持创新带动结构调整,努力壮大5+2+1产业发展规模,重点发展机械电子、能源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纺织服装和生物医药两大特色产业,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继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公告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就改革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对话。他认为金融体系作为配置资金资源的核心环节,应当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当前金融改革的战略取向和路径安排应当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展开。以更加市场化的金融机构来化解当前经济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地方融资平台及高杠杆率的风险;以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和多元金融工具加速推进中国的重工业化进程,同时为高新科技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城镇化提供金融支持;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强化功能监管改革来提升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调控能力;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来抓住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有利时间窗口;以社会资本有序进入金融行业增加金融体系的活力;以金融改革配合其他经济领域的重要改革,提高改革的协同效应。
我市将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支持城镇化发展的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完善金融审慎监管制度框架,提升金融监管协调的有效性。在企业融资方面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加强建设融资和争取流动资金,强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大力争取省级项目资金,用好用活市场引导资金,给予重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支持。
三、国企与民企需要同等平台
摩根大通亚太区副主席李晶认为国有企业是各个行业的主导力量,特别是有战略意义的行业,但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效率低,甚至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改革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应该是支持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良性的发展。
我市坚持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精心培育重点企业,优势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在全市遴选120户重点企业实行分类指导、重点监控,促使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培育“小巨人”“成长型”企业,推动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确保每季度都以偶一起企业进规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