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8450241/2017-17311 | 公文种类 | 报告 | 发布机构 |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发布日期 | 2017-07-25 | 主题词 | 广元市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报告 |
为精准掌握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切实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质效,更好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创业,2017年3-6月,广元市按照村入户登记、乡镇录入建账、县区审核汇总、市检查督导四级联动调查机制,对全市农村劳动力结构、转移就业、创业等情况开展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情况。截至5月底,全市农村劳动力(16-60岁)总人数为138.32万人。
1.性别结构:男性71.93万人,占52%;女性66.39万人,占48%。
2.年龄结构:16-25岁20.33万人、26-35岁27.97万人、36-45岁34.57万人、46-60岁55.45万人,分别占14.7%、20.2%、25%、40.1%。
3.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03.87万人,占75.1%;高中、中专文化程度21.58万人,占15.6%;职高、技校文化程度5.41万人,占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7.46万人,占5.4%。
4.技能结构:无技能98.72万人,占71.4%;初级技能28.63万人,占20.7%;中级及以上技能10.97万人,占7.9%。
(二)转移就业情况
截至5月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为96.5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9.8%。
1.地域分布:县内转移就业10.42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10.8%;县外市内转移就业14.15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14.7%;市外省内转移就业20.06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20.8%(其中:成都12.12万人、绵阳1.52万人);省外转移就业51.92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53.7%(其中:广东10.69万人、浙江8.63万人、上海江苏6.27万人、北京天津6.11万人、山西4.04万人、新疆3.52万人、其他地区12.66万人)。
2.产业分布:第一产业转移就业2.77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2.9%;第二产业转移就业58.89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61%(其中:建筑业36.69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38%;制造业17.92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18.6%);第三产业转移就业34.89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36.1%。
(三)创业情况
截至5月底,全市农村劳动力创业4.0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
1.返乡创业情况:返乡创业3.2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创业人数的79.9%,其中:一产业1.76万人,占返乡创业人数的54.7%;人均投资18.47万元;二产业0.09万人,占返乡创业人数的2.8%;人均投资140万元;三产业1.37万人,占返乡创业人数的42.5%;人均投资10.58万元。
2.广元籍市外创业成功人士情况:广元籍市外成功创业人士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有1201人,其中:一产业98人,资产总额8.27亿元;二产业589人,资产总额176.7亿元;三产业514人,资产总额54.78亿元。目前掌握在册的有40名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占市外创业成功人士的3.3%。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该市做好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推动返乡创业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呈现“一低一高”现象。接受职业教育人数偏低,占农村劳动力总数3.9%;无职业技能劳动者占比高,占农村劳动力总数71.4%。主要原因有三:其一,由于对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没有看到职业教育既能获得技能,又能稳定就业,同样实现人生价值;同时,还存在初高中毕业农村学生只重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急于挣现钱的情况。其二,农业种养殖实用技能鉴定不够,大批具有农业方面技能的农村劳动者没有得到鉴定。其三,对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培训鉴定服务不足,致使有技能的农村劳动者没有得到全面鉴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有限且质量不高。北、上、广、浙等经济发达地区仍是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地区。但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偏低或无技能,直接影响转移就业质量,外出务工劳动者往往从事的是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职业,主要集中在二产业的建筑业和制造业,尤以建筑业居多。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化,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其从事的职业面临升级或消亡,现有岗位减少,必然对职业重新选择,就业不稳定风险增加。
(三)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不够。在外转移就业农民工群体庞大,但返乡创业群体少,仅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2.9%,与国家一季度末监测村近10%农民工返乡创业相比差7个百分点。从我市推动返乡创业举措看,存在返乡创业政策含金量不高,创业项目挖掘不足,对在外农民工和成功人士宣传引导不充分,创业环境不优等问题,导致在外就业农民工和广元籍市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不够。
(四)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公共就业服务不足。该市在广州、宁波、昆山等地建立12个驻外农民工工作站,为在外广元籍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岗位对接、劳动维权等服务。但是,驻外农民工工作站存在工作经费、工作人员不足以及服务场所缺失等问题(如2017年每个工作站仅落实工作经费2万元),致使服务受限,难以满足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基本就业和维权服务需要。
三、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把生均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免学费政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强化教育观念引导,树立“宁做大蓝领,不做小白领”的职业观念,积极引导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创新办学模式,灵活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二)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培训合力。以县区为单位,将涉及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实施一套整合方案、一支管理队伍、一套考核制度“三个一”举措;做到统一意愿调查,统一机构认定,统一下达计划、统一培训监管、统一资金管理“五统一”。二是开展市内转移就业培训。根据农村劳动力市内转移就业需求,大力开展实用技术、企业订单、劳务品牌、乡土人才、紧缺工种和“技能+素养”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三是开展市外转移就业培训。根据市外务工人员需求,大力开展务工前针对性培训、异地延伸培训和“技能+劳动维权”培训,促进广元籍农民工在输出地稳定就业。四是开展创业培训。大力开展产业创业、返乡创业和创业能力提升培训,切实提升创业激情与能力,助推成功创业。五是全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农业实用技术技能鉴定,加强与省农业职业能力鉴定机构协调,将有实用技术的农村劳动者纳入职业技能鉴定,对鉴定合格者发给等级证书。同时,对其他具备非农业职业技能未鉴定的,实施“短期培训+鉴定”,让更多农村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鉴定。
(三)大力推动返乡创业。一是构建工作推进机制。层层建立党政“一把手”主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积极参与的返乡创业工作机制,把返乡创业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实施重大返乡创业项目“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党政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服务团队、一套考核办法。二是构建政策激励机制。制定出台含金量高的促进返乡创业政策,对返乡创业主体给予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税费减免、奖励补贴、用地便利、项目服务、人才、社保等全方位支持。三是构建项目对接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对接和民间自主对接双轮驱动对接机制。政府每年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西部地区分片区召开对接洽谈会,搭建对接平台;建立广元市返乡创业协会,集聚返乡创业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引导更多市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四是构建服务机制。开通返乡创业“一站式”服务通道,提供注册登记、创业融资、创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建立返乡创业项目库,提供创业项目支撑。组建返乡创业专家志愿团,专项引进产业发展高级专家,为返乡创业提供项目论证、市场拓展、技术指导等服务。
(四)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加强驻外农民工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工工作站桥梁纽带作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农民工工作站,转移就业在3万人以上地区工作站配备2-3名工作人员;转移就业在3万人以下地区配备1-2名工作人员。在有投资促进驻外分局地区,由投资促进驻外分局落实办公场所,其他地区依托当地商会租用办分场所。按照5-10万元/年·站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做到人员、经费、场所“三落实”,确保省外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和劳动维权工作顺利开展。
(五)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职责分工,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农民工工作督查,将农民工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建立健全输入地与输出地相结合的农民工监测体系,充分发挥招商分局和驻外农民工工作站桥梁作用,强化区域劳务合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大力宣传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政策和农民工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及农民工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民工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