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8450030/2019-05372 | 公文种类 | 通知 | 发布机构 |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 | 2019-10-17 | 发布日期 | 2019-10-22 | 文号 | 广府办发〔2019〕51号 |
有效性 | 失效或废止 | 主题词 | 现代农业园区 |
广府办发〔2019〕51号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力推进前两轮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大力推进前两轮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0月17日
大力推进前两轮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工作方案
我市经过持续前两轮(首轮2008年—2013年,第二轮2014—2018年)建设,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同建”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体系。现代农业园区虽已成为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但部分园区还存在产业选择不准、主体带动能力较弱、带农益农机制较差、科技支撑乏力、产业链条拓展不够、重建设轻管理等突出问题。为实现园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下大力气巩固、提升和改造前两轮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根据《广元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特制定《大力推进前两轮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工作方案》。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决策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园区质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优布局、育主体、活机制、促融合、强科技、塑品牌、善管理为重点,分类分园施策,创建改造结合,建管一体推进,高质量提升前两轮园区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到2021年,全面完成前两轮现代农业园区的巩固、提升和改造任务,按照《广元市现代农业园区等级认定评分标准》,前两轮建成的园区90%以上的园区达到三等以上标准,60%以上的园区达到一等二等标准。
——产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凡不符合“6+7”产业布局的园区,在2020年前按照全市产业规划全部调整到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力进一步增强。逐园清退管理水平差和长期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土地租金的企业、空壳专业合作社,逐园引进、培育一批善管理、懂经营、有实力、带动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
——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积极构建“农户+”各类经营模式,推广完善生产托管、订单收购、股份合作、就业带动等紧密的联农带农利益联接机制。
二、工作重点
(一)调优结构壮产业。按照全市“6+7”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突出县域主导产业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坚持最适区域布局最优品种原则,下决心调整园区内不符合主导产业布局、适生性差、比较效益差的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产业结构,使园区真正成为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核心基地。
(二)培育主体带农户。建立园区企业准入、营运动态监管和风险防范制度,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清退管理水平差、营运效益差、长期拖欠农民土地租金和薪金的企业出园。开展以园招商、点对点招商,逐园引进培育善经营、会管理、有实力的业主、企业。支持园区农民合作社提质评等,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清理园区空壳合作社。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逐步实现园区基本生产单元农场化。把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园区新型职业农民“一社一人”目标。
(三)创新机制添活力。积极推广“小农户+大园区、大龙头、大服务”“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等模式,推广生产托管、就业带动、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等合作方式,深化园区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园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构建各类新型主体与农户紧密的、稳定的带农益农、带贫减贫利益联结机制。
(四)配套融合提质效。对种养不配套园区,遵照以种定养原则,按每亩种植园承载3个猪当量配置养殖场,推进种养循环。对产地初加工不配套的园区,按照每1000亩配套1个冷藏保鲜库或烘干房,10000亩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商品化处理中心标准,新建改造一批气调库、冷藏库、烘干房和商品化处理设施(2019年50个,2020年70个,2021年80个)。对适宜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园区,以产业为根本,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手段,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园区打造一批国家、省级农业主题公园、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庄和广元市“十乡百景”。配套完善已建园区“互联网+农业”到户工程,支持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园区电商销售额占比达到30%以上。培育完善覆盖种养、加工、销售、烘干、仓储、科技、金融等多个环节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一园一超”要求,建设完善园区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农业社会化覆盖面达到60%以上。
(五)集成科技强支撑。建立完善“五个一”园区科技支撑服务机制,即一支专家服务团队、一个科技服务平台、一批“爱农民、爱农村、懂农业”的干部和“有技术、重经营、会管理”的产业发展带头人、一户一名“技术明白人”,一个农业科技集成示范点。建设完善良繁体系,实现园区优良品种本地化供给。集成创新绿色有机栽培、机械化耕种收、物联网肥水一体化、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等关键技术,提高园区农业装备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园区广泛开设田间课堂和农民夜校,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进园开展农技服务,实现已建园区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
(六)擦亮品牌促营销。在园区全面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治理,持续实施农药化肥减量控害等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六大行动”,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七进园区”。园区“二品一标”覆盖率达到100%(2019年为80%,2020年为90%,2021年为100%)。园区全面使用“6+7”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创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大园区老字号产品品牌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园区参加“农博会”“农交会”“西博会”等展会,举办采果节、采茶节等各类活动,推动园区农产品进展会、进商圈、进超市、进餐企、进学校、进网络。
(七)补齐短板夯基础。对基础设施配套较差的园区,优先安排实施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实现田网、水网、路网、电网、信息网“五网”配套,高标准农田达到耕地面积90%以上。全面落实园区基础设施管护责任主体,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办法,完善财政补贴、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受益人出资相结合的基础设施维护机制,确保园区基础设施设备持续发挥效益。
(八)完善治理强保障。建立完善园区综合党委、管委会、区域性党组织或产业链党组织,合理界定园区党委、管委会与当地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和乡镇职责边界。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健全群众参与园区管理的民主决策议事机制。完善园区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健康、综治调解和土地流转、金融、劳务、市场信息等服务平台,构建有规范制度保障、有长效投入机制、有民主参与监督的园区公共治理运行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前两轮园区提质增效纳入全市新一轮园区建设总体部署,同规划、同建设、同考核,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统筹,市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县区要落实主体责任,探索设立现代农业园区“园长制”,实行一个园区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工作专班管理的制度。
(二)编制工作方案。各县区要逐一摸清辖区内前两轮已建市级园区家底,列出园区提质增效年度计划清单,分园制定园区提质增效的专项实施方案,2019年12月底前,各县区上报前两轮园区提质增效工作方案,由市农业农村局组织评审,市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三)聚合要素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金融支持、市场主导的多元投入持续投入机制。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已建园区巩固、提升、改造。搭建园区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对接平台,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园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把已建园区包装成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开展园区招商工作。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各类资金投入园区建设。鼓励将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与农业园区建设结合,土地指标流转收益用于园区巩固、提升、改造。盘活农村资产资源,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和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吸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园区现代农业。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入园创新创业,集聚园区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四)严格督查考核。全市前两轮园区提质增效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绩效管理,制定专项督查考核办法。建立园区提质增效工作定期通报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对工作推动不力进行通报批评,对工作进度快、质量好的给予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