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文明之花次第开 爱如潮涌逐浪高——青川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走笔>>详情
索 引 号 008450030/2022-01914 公文种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广元新闻网
发布日期 2022-04-02 主题词 文明之花次第开 爱如潮涌逐浪高——青川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走笔
【字号:
打印

文明之花次第开 爱如潮涌逐浪高——青川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走笔

杨磊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保刚

这虽是一座小城,却处处涌动着潮水般的人间大爱,文明之花在这里竞相绽放。

一桩桩“凡人善举”,一个个“典型榜样”,一次次“志愿服务”,从“中国好人”到“青川好人”,从“文明之城”到“幸福之城”,青川这座千年历史小城焕发着新时代的荣光。

青川县乔庄镇枣树村全景(青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有一种精神叫自强不息——

这是一个暖春的清晨。

杨柳吐绿,苍翠欲滴,群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小村周围山泉叮咚、溪水潺潺;茂林之中,蜂蝶起舞,百鸟争鸣。举目而望,缭绕烟云从山巅向茶园飘来,采茶姑娘全然不知,她的头巾上早已落满了芳香醉人的茶花;青山绿水间,幽幽林荫道上,挺拔银杏旁,天真烂漫的学童手拉着手,哼唱着儿歌,奔跑在上学的路上。人在景中,景在村中,村在画中,所到之处犹如一幅幅出自大师手笔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这就是灾后重建中“两幅标语”的诞生地、全国文明村——枣树村。

新家园——一次经历就是一种开始。

走进乔庄镇枣树村,远远就看到石光武“独臂擎天”雕塑矗立在村口,一副对联格外醒目,上联为“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下联为“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为“自强不息”。

2008年5月12日,地震来袭。震后一个月,枣树村党支部召开会议,号召村民修建永久性住房,并在这次会上总结出了“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房子,吃自己的饭”的自强口号,后来又演变成了“有手有脚有条命,再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两幅标语传遍整个中国,也激励着村民坚定重建家园的信心,一个“新的枣树村”拔地而起。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村里还利用“特殊党费”完成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和文化共享设备,村里首次实现“有人管事、有地办事”的局面。

新路子——因地制宜成就产业新村。

枣树村距县城9公里,城市公交车直达村里,市际班车也多经过此地,交通十分便利。在村内,通往各家各户的水泥路纵横交错,过往客商川流不息,这个只有不到800人的小山村,如今也有了城里的喧嚣与沸腾,贫穷与落后早已成为一种时代记忆。

房子漂亮了,环境改善了,村两委班子开始思考如何让群众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经过认真研究,他们决定因地制宜发展山区农林产业,该村以茶叶为主导,同步发展天麻、魔芋和特色农家乐,建成了集产业发展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产业新村。据了解,枣树村仅茶叶一项的种植面积就达到1200亩,年产值100多万元,人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

村子最北端,400多亩的魔芋基地里镶嵌着一幢红砖青瓦的小阁楼,一道道篱笆、一丛丛爬山虎、一朵朵牵牛花,已将阁楼与农家小院装扮得分外妖娆。记者跟随阁楼主人,沿着蜿蜒的田间小道漫步在“魔芋世界”,阁楼主人关春云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主人掰了掰手指:去年春天他腰包大鼓,今年春天少说也将有10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李发勇告诉记者,创业初期是最艰难的,群众有各自不同的意见,觉得看不到美好的前景,也不支持村上的决定。于是,几个村干部就带头做示范,先行试种天麻和魔芋。由于第一年种植,没什么经验,加之气候原因,当年颗粒无收。面对群众的质疑和不解的眼神,村干部们并没有失去信心,他们重整旗鼓,积极组织培训,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了第二年的种植。翻种、学习、培训,经过努力,第二年终于尝到了丰收的滋味。如今全村种植天麻5000平方米,实现了“全覆盖”。李发勇告诉记者,1平方米大概可以收天麻30斤,每斤活天麻的价钱约8.5元,1平方米可以赚300元左右。如今,全村人均收入已近18000元。

新风尚——小山村成为全国文明村。

曾经的枣树村,打架斗殴之事时有发生。可就是这个村子,在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处处散发着新时代的文明新风。

震前,村子里有位村民时常不务正业,党委、政府主动帮扶,让他当起了村里的卫生监督员并负责道路卫生维护。从此以后,他做事认真负责,经他打扫维护的路段,再也看不见垃圾。时间一长,他也觉得这样的日子更加充实、更有意义。2014年,他被评为“优秀环卫工人”。同时,村民们的卫生习惯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在自觉地维护着村里的公共环境。

现在,枣树村还建有矛盾调解处,并且村干部随身携带调解记录簿,可随时随地为村民进行矛盾调解。由于村民素质整体提高,近年来几乎没有需要村干部调解的事。

近年来,该村还大力开展省级生态文明村、卫生村、信用村创建活动,评选星级文明户165户、信用户213户、文明院落6个。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了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时帮助有困难的村民做家务、干农活。

村上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2次。村两委决定将村上获得的“先进集体”等各种奖金用于老人体检及其他救助活动。

枣树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全省精神家园教育基地”“全省精神文明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四川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党支部被表彰为“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全省基层先进党组织”“广元市‘五好党支部’”“广元市廉洁细胞先进单位”“青川县党性教育基地”。

有一种力量叫感恩奋进——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在这场战役中,青川县全体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共同奉献了“青川力量”。

在脱贫攻坚中,青川县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围绕“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紧盯脱贫攻坚中“等靠要”“脏乱差”等突出问题,通过对症下药、靶向施策,着力扶志扶智扶德,大力营造感恩奋进氛围,破解农村“精神贫困”难题,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

初春时节,记者行走在海拔1000多米的骑马乡民主村如同在云端漫步,特色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间,环村公路宛若玉带盘旋而上;农家小院幽静雅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里人都住上了好房子,产业有了,口袋鼓了,出门能坐车,走路不湿鞋,大家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你追我赶,干劲十足。

宽敞明亮的三居室里挂着液晶彩电,一尘不染的客厅里摆放着高档沙发。这是民主村脱贫户唐述孝的新家。几年前,唐述孝一家人还住在大山深处的两间破平房里,靠守着几亩薄田度日。早在2017年,该乡党委政府就组织民主村干部和部分贫困村民代表,到我省精准扶贫“马公经验”的发源地马公乡实地考察,学习那里的群众近几年靠自身努力走上富裕道路的经验。唐述孝说,我们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扶贫不是给钱给物,而是靠实干,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脱贫致富。近年来,在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政协帮扶干部的真情帮扶下,他发展起致富产业,生活一天一个新变化,2018年上半年,建起了新房。

来到沙州镇青江村一组都仁平家,这是一幢矗立在青山绿水间的二层乡村小洋楼,室内不仅有宽敞的客厅、舒适的卧室,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冲水马桶整洁透亮。“现如今,城里和乡下没啥区别,城里有的,村里都有,啥也不缺,在村里享受城里生活,是多么幸福的事情!”都仁平自豪地说。

近年来,都仁平不等不靠,依托当地地理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说起自己的“翻身记”,都仁平一脸欢笑。他说:“国家政策好,政府在帮我们,我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要靠自己辛勤劳动才能致富。”

据了解,都仁平不仅是致富能手,还做得一手好菜,平时村里红白喜事,他是必请的“大厨”。目前,他正在进一步学习烹饪技术,准备充分利用当地靠近白龙湖的地理优势发展农家乐,让游客品尝到自己的美味佳肴。

“原来住的是土坯房、木架房,吃水都要到几里地之外的山沟里去挑。现在住上了新房子,用上了冰箱、洗衣机,与过去相比真是一个天下、一个地下。”村民张定强告诉记者:“我是村上的老干部,两个儿子都是共产党员,我们与党一条路、一条心。”

凉水镇胜利村党员王启虎事业发展成功后不忘家乡的哺育之恩,主动联系到村支部书记,投资30万元在通村公路主干道安装照明路灯130余盏,方便1000余村民夜间出行,同时联系战友为该村捐款捐物,助力乡村振兴。

在市委宣传部对口帮扶中,乔庄镇解放村通过设置好人榜、开展先进典型报告会和全国文明单位中核集团821厂结对共建等形式弘扬传统美德。该村涌现出一批自强模范,实现了从贫困村向省级文明村的转变,村民感恩意识浓厚,增收致富信心十足。

有一种财富叫道德积分——

近年来,青川县不断健全、完善德治教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目标绩效考核的硬指标,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发挥群众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通过道德积分激励机制来破除群众“等靠要”思想,是青川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该县在全县农村推行以“五个好”引领、“五颗星”量化、“10%”集体经济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道德积分激励机制,将农村群众生产生活、行为习惯,按照“遵纪守法好、环境卫生好、家和邻亲好、勤劳致富好、道德风尚好”进行评比量化积分,让村民参与道德建设,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将抽象的家庭道德规范转变成具体、客观、量化的评价标准,激发村民自立自强、崇德向上的脱贫内生动力。

如何推进道德积分激励机制建设?积分采取何种方法进行评比,既能公平公正还能让群众信服?青川县精神文明办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据介绍,在“五星”考核评定量化家庭道德积分方面,该县坚持把星级评定和道德积分有机统一,引导农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在星级评定中,紧密结合“五好五星文明户”创建标准,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农户自评和联户推荐的基础上,由乡镇、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测评小组进行检查评比。星级评定每季度开展一次,按照“1好1星、多好多星、5好5星”的办法评星、授星,再按照“1星1分”的方式折合成家庭道德积分,分季度为每个家庭建立道德积分台账,年度积分汇总作为评优奖励的主要依据。凡是存在遵纪守法、环境卫生、家庭邻里关系、勤劳致富、道德风尚等方面不达标的,将取消年度评优表彰资格。通过星级评定和积分量化,将软实力变为硬指标,既让群众增强“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让群众增添“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该县建立的“10%”道德激励保障机制,是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村民自治、群众主体”的原则,建立道德积分入股分红机制,采取村民“一事一议”或召开股东会,明确从村经济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承包租赁以及公共运行经费等形式的集体经济收益中提取10%的资金,以及争取捐赠、资助、众筹等渠道筹措的资金设立道德激励专项基金,用于村组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和对道德积分较高家庭进行慰问、帮扶和奖励,形成精神、物质“双奖励”的道德激励长效常态机制。

全县各村建立了由威信较高的老党员、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的道德评议委员会,采取会议评、集中评、走访评、入户评等多种方式对照标准进行评比。各村还成立了由驻村工作组、村组干部组成的道德监督委员会,对评议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评议结果采取户公示、组公开、村张榜接受群众监督。

与此同时,该县围绕广大群众生产生活行为和习惯养成,进一步加强了群众道德情操培养,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文明院落等文明细胞建设活动和以“六个一”(一个文明言行提示牌、一个道德讲堂、一支志愿服务队、一个文明餐桌行动、一个文明网络传播、一个好人榜)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严格对标,层层评选评议,凝聚崇德向善的社会正能量,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近日,记者来到青川县乔庄镇大坝村已脱贫的群众钟国斌家,家门口墙上悬挂的“五好文明家庭”道德积分评比卡格外显眼,卡片栏上已对前几个季度的遵纪守法、团结和睦、文明风尚、创业致富等几个栏目标记划“√”。钟国斌告诉记者,如今在村里的群众都把道德积分评比当做一个家庭的“门面”,道德积分的推广让村里的懒汉穷汉少了,大家在脱贫致富、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路子上你追我赶,劲头十足。

同时,青川县还建立了诚信“红黑榜”制度,促进由征信到诚信,引导人们诚实做人、守信做事,进一步打造诚信品牌。青溪川味盐太婆闫兴英通过抖音号推广美食、以诚信经营打动消费者,最终打造了一个粉丝量达1047.8万,发布作品139个,深受粉丝喜欢。她和她的团队将继续借助互联网短视频宣传家乡特色,采用直播带货方式带动村民增收,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有一种时尚叫文明新风——

近年来,青川县深入开展“三讲两树”沐新风活动。以文明新风催化、树立典型引领为手段,强力抓好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助推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进程。

“三讲”一是讲灾后重建故事,感念党和国家情系灾区的恩情;二是讲脱贫攻坚变化,引导大家通过变化明白“惠在何处”,懂得“惠从何来”;三是讲青川苦难历史:重塑“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的感恩意识。两树即树新风、树典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县农村建立了以“五个好”引领、“五颗星”量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道德积分激励机制。以身边典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生动教材,通过文学创作写“典型”、文艺晚会演“典型”、宣传道赞“典型”,激发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奋进力量,有效提升学习教育实效。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青川县以学史明志为着力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植入每个人内心深处。从机关到基层、从干部到群众,青川县上下掀起了一场学习风暴,各种知识的营养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县上筹划成立了“1+N”党史学习教育宣讲队伍(1即县委宣讲团,N即老干部、志愿者、农村知客等若干宣讲队),整合大众讲坛、道德讲堂、干部学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电波课堂”等理论宣讲阵地,充分发挥各个宣讲队“理论宣讲轻骑兵”队伍作用,深入基层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宣讲活动,向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输送“红色营养餐”,持续宣讲核心价值观宣讲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网络,组织全县各单位、学校收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活动覆盖率100%。县委宣传部“三学、三会、三抓、三比”将学习党史的热情转化为工作的激情;青溪镇践行“两幅标语”精神,推进“双色融合”,充分发挥青溪龙头绿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引领红色旅游,规划双色精品旅游路线3条,改造双色旅游精品民宿15家。

“我们白天干农活,晚上来参加农民夜校的学习,把党的最新政策带回家,运用到实践中,争取早日脱贫奔康。”3月26日晚8时,青溪镇青溪村村民罗永文在听了县上派来的农技专家的授课后显得格外兴奋。

该县依托农民夜校、技术培训会等形式组织贫困群众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加大劳务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种养技术培训,增强脱贫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青川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学习”就是干部群众一起学,把党的政策宣传到每个群众,增强他们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把增收致富的好技术带到了生产一线,增强贫困群众的致富本领;把典型的好经验传给千家万户,增强贫困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

在树文明新风活动中,该县大力实施改路、改院、改沟、改厨、改厕、改陋习等“六改”措施,集中开展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内急乱拉、棚舍乱搭、农具乱摆、道路乱占、衣物乱丢等农村“十乱”行为整治,美化了村容村貌。加强对农村婚丧嫁娶、人情交往、娱乐方式等的规范引导,引导群众革除不守美德、诚信缺失、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树立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意识。各村建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充分借助乡村“知客”的宣传优势,将传统文化与地方乡风民俗相结合,采用顺口溜、大白话等群众语言,潜移默化地推动移风易俗,将不粗言秽语、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物、不乱扔乱倒、不妨碍交通、不破坏绿化等作为村规民约,并同步开展了“传家训、树家风”活动,积极引导建设“和睦、孝道、勤俭、诚信”等家庭文化。

青川县以建党100周年为节点,以解决好基层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为目标,深入开展“讲、评、助、庆、育、联”为主题的“12+N”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各实践站所特点,围绕“理论政策实践、主流价值实践、乡风文明实践、文化惠民实践、实用技能实践、文明劝导实践”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防火防汛、道路交通安全、文明旅游劝导、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150余次,有效提升了群众精神风貌,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仅去年一年,全县共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主题书画展览、“百年荣光”文艺汇演等活动,吸引党员群众5000余人次参观;积极组织“百场电影”下乡和薅草锣鼓艺术团“百场文化”暨送戏下乡,在各村(社区)放映红色电影110余场。面向青少年原创图画书《星星火炬伴成长》,向县内各中小学校印制10000余册。

该县狠抓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引领示范作用成效显著。建成并投入使用3所中央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1所省级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乡村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在2021年度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评比活动中,青溪初级中学校成为广元市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学校;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工作显著提升,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功创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县委书记为主任的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并挂牌,以乡镇党委书记为所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现全覆盖,先后建成了178个以村(社区)支部书记为站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队伍。

近年来,青川县坚持把道德模范和典型培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涌现出了一大批模范典型。大学毕业扎根山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电商达人赵海伶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青川籍运动员唐雪梅身残志不残,坚持多年勤学苦练,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坐式排球女子组决赛中获得银牌;带领群众不等不靠、勤劳致富的青川县新旺竹荪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述刚被评为首届广元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四川省第七届道德模范;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90后青川截肢男孩董顺江,代表中国、代表四川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赛事,获得多项冠军,在轮椅上书写生命奇迹,被省文明委评为2021年度“四川好人”;乔庄镇第一小学校三年级三班学生都皞浚勤奋学习、勤俭节约、乐于助人,被评为广元市“新时代好少年”。

近年来,全县共评出各级各类道德模范54人,其中“中国好人”2人,“四川好人”9人,市县首届“孝敬父母,关爱子女”模范46人;创建各级文明单位208个,其中涌现出全国文明单位2个,全国文明镇4个,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单位23个,省级文明镇(村)3个,其他各级文明乡镇29个,文明村(社区)123个,文明户43000余户,文明院落8600余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