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能纳新能吐故 更宜居更美丽 打造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详情
索 引 号 008450030/2022-03759 公文种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广元日报
发布日期 2022-06-30 主题词 能纳新能吐故 更宜居更美丽 打造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能纳新能吐故 更宜居更美丽 打造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字号:
打印

能纳新能吐故 更宜居更美丽 打造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成为“十四五”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国家级示范城市,广元如何入选、怎样示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人们就选择邻水而居,择水而憩。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都出现内涝与缺水并存的共性问题。如何解决?中国给出的答案是——建设“海绵城市”。

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此,“海绵城市”走入人们的视野。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摒弃传统的粗放模式,“海绵城市”精准探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力争让城市“慢排缓释”“呼吸吐纳”“收放自如”。

“十三五”以来,国家三部委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到目前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绩。

日前,2022年度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国家级示范城市25个城市名单公布,广元成为全省2个上榜城市之一。

对于这样一个新理念和新模式,人们欣喜、好奇,更多的是期待。作为国家级示范城市,广元将如何建设?如何示范?6月27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吐纳之间让城市“自由呼吸”

“下大雨的时候,在城市里看海!”这一句调侃的话,道出了一些现代城市内涝之深痛。

每一场倾盆大雨,都在考验着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城市内涝是世界公认的城市管理难题,洪涝灾害对城市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挑战。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正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记者从市气象局了解到,从1991-2020年,广元年降水量平均是908.7毫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2.3%的降雨量集中在6-9月。而近三年里,广元的降雨量逐年上升,2019年为964.9毫米,2020年为1107.2毫米,2021年为1484.9毫米。每到雨季,广元城市建设和管理就要经历一次“大考”,而城市一些下穿工程无疑是一个薄弱环节。

广元市有31处历史易涝点,主要位于城区内的洼地及下穿部位。经过持续分片区“一点一策”系统治理,共消除历史内涝积水点23处,截至2021年底中心城区还剩8个内涝积水点。

2021年底,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形成《广元市中心城区内涝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拟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实施多项排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工程。今年已完成老鹰嘴大桥下穿、老城蜀门大桥下穿等2个易涝点整治,正在有序实施万达大桥下穿等整治项目。

易涝点情况各异,但有共性。多为铁路及道路桥梁下穿或低洼区域,排水管网不完善,积水无法快速排出。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也容易形成路面积水,当强降水不断持续就会引发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导致“城市看海”。

以蜀门大桥为例,下穿内涝原因是南河水位上涨后,高于常水位的雨水排水口被淹,河水巨大的水压导致雨水倒灌。记者从市城建事务中心了解到,此次治理中,先使用止回阀隔绝河水水压,防止倒灌,然后使用抽水泵将排不出去的雨水抽出去。

可以看出,治理城市内涝,扩容清堵是通行的做法。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则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完善。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指出:“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有效应对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的强降雨,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

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传统城市处处是硬化路面,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等“绿色通道”来组织排水,利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来滞水、蓄水、排水。贯彻“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收集了雨水,达到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最终建设目标。

据了解,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从生态和系统的观点来认识城市内涝,方能找到解决城市内涝的办法。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和意义毋庸置疑,虽然并不能彻底解决城市洪涝问题,但对于城市治理来说是前进了一大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让雨水在城市中能够快速被吸收、储存,并且循环再利用。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加智慧、更加生态、更加宜居。

  来之不易广元用实力和行动“打榜”

6月1日,当广元上榜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国家级示范城市的消息传来,人们既有欣喜,也有惊喜。在全国25个城市中全省仅2个城市榜上有名,为什么有广元?

其实,早在评选之前,广元就以评促建,先行一步,做出了很多规划和实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全市制定了《广元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核心指标,从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6个方面构建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围绕“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全市大力推进海绵设施建设。对城市雨水径流进行源头控制,优先投入资金,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建设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旱溪、雨水花园、雨水蓄水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目前已完成径流总量控制类项目69个,新增透水砖铺装14万余平方米,新建百草园、水柜公园、栖凤湖公园等公园9个,增大了城市可渗透面积比例及雨水调蓄能力。截至2021年底,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18.65平方公里,占到建成区面积的27.56%。目前全市列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9条黑臭水体治理监管平台的黑臭水体水质已全面达标,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

此外,成立广元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系列法律法规制度、建立资金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参与制度、创新投融资管理模式等都可圈可点,亮点突出。上榜全国示范市,广元用实力和行动赢得!

  未来可期 广元3年集中建设海绵城市国家级示范市

广元成为2022年度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国家级示范城市后,将充分运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经验和成果,制定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方案,重点聚焦解决城市防洪排涝的难题,建立与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相适应的长效机制,统筹使用中央和地方资金,完善法规制度、规划标准、投融资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全域系统化建设海绵城市。

未来3年,全市将会有许多“大动作”“新招式”,推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有四个层面。

新建城市公园

流域层面,全市将加快构建“一轴、两廊、三区、四楔”的自然生态安全格局,开展山体保护与涵养,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治理影响城市的山洪沟,完善截洪沟系统,避免山洪对城市造成冲击;新建领地樵歌公园、解家岩山体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作为城市雨水调蓄空间的补充,实现山洪和本地涝水的滞留、缓排,降低排水设施压力。

告别城市“看海”

城市层面,提升城市防洪标准。加强城市竖向管控,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现低影响开发。在老城区新建、改造雨水管道,保障排水安全,解决城市低洼点内涝问题。利用排水防涝监管平台,汛前预降水位,增加调蓄空间,减少河道顶托;汛中落实应急抢险预案。

一江清水出广元

设施层面,着眼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开展城区排水管网的混错接和破损点修复,消除雨污水混接错接和末端截流,实现真正雨污分流,提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开展以老城区为主体的源头小区雨污分流和海绵化建设,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有效改善河湖雨天水质,实现“一江清水出广元”,为保护长江贡献广元力量。

给雨水安个家

社区层面,结合城市更新,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区内涝、污水溢流等问题。统筹嘉陵江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将生态岸线作为居民生活空间的拓展,成为生活、生态、景观功能的重要载体。结合湖体、小区、绿地建设,因地制宜布设雨水利用设施,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治涝美颜提质的惠民工程

从新鲜、好奇到欣喜、期待,采访中,“海绵城市”一个陌生的词语变成现实的美景。

近年来,广元城市不断地“茁壮成长”,以前荒地滩涂变成新区枢纽,以前人迹罕至变成车水马龙。然而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管网排水能力不足导致城市内涝、管网堵塞、热岛效应等城市痛点频繁显现。

从现实来看,包括局部管网改造、清淤疏浚、铺设地砖,城市建设一直都是马不停蹄,但收效甚微,为什么?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种治理不能彻底跳出局部和现实的制约。而“海绵城市”建设是系统化全域推进城市建设的一个全新思维。广元成为2022年度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国家级示范城市后,城市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机制、全新的建设、全新的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而且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同时它注重对天然河道、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的保护和利用,其功能建设很多与城市绿地和景观水体相结合,大大减少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换而言之,“海绵城市”建设,既是净化、美化城市的“面子”工程,又是改善城市品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里子”惠民工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