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8450284/2025-019 | 公文种类 | 函 | 发布机构 | 市民政局 |
成文时间 | 2025-07-31 | 发布日期 | 2025-08-06 | 文号 | 广民函〔2025〕75号 |
有效性 | 有效 | 主题词 | 政协提案 |
粟舜成委员:
您好!您在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让地名文化“火”起来,助推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第38号提案)已收悉。我局会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提升地名管理和命名工作的建议。2022年,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指导、督促、监督地名管理工作”的要求,我市建立起由市民政局牵头、21个市级部门组成的地名管理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市地名管理工作,并制定了议事规则。各县(区)对标建立了县级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市县(区)两级地名规范管理长效机制。2021年,市民政局联合宣传、公安、自然资源、住建等11部门,对“托斯卡纳·欧陆镇”“英伦·优山郡”“巴黎时光”“普罗旺斯”“邦泰·挪威森林”“维多利亚温泉社区”6个不规范地名进行了清理整治。2022年以来,联合公安、自然资源、住建、城管等12部门清理整治错别字、书写拼音不规范、标志破损、设置不合理、不使用标准地名等不规范地名标志8800余个。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部门协作配合。一是加强机制建设。健全完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的市县(区)地名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并建立完善信息通报、工作例会等工作机制。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配套资金,引进专业人才,负责地名命名的指导、标志设立监管、建立地名档案、从事地名文化遗产研究、编制地名规划和图录典志等工作。三是加强源头管控。进一步完善审批手续,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时,将地名纳入审批前置环节,从源头杜绝“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的产生。依法加大对违法违规命名行为的查处和纠正力度,对乱设标志、不规范使用地名等进行清理整治。
二、关于加强历史地名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建议。2024年,我局转发了《四川省地名保护名录鉴定工作指引》,进一步规范地名文化遗产评价、鉴定、确认的标准和程序,各县(区)精心筛选一批具有代表性、历史性和文化价值的地名,纳入市级地名保护名录,预计今年10月完成市级相关程序,积极申报纳入省级地名保护名录。2023年,青川县被省民政厅确定为首批全省6个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试点县之一,并在全省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试点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先后将青溪古城、郝家坪战国墓葬群、白水关、阴平古道等50余处重要地名遗迹纳入县级地名文化保护名录。近年来,拍摄了地名天府千年名县苍溪篇、剑阁篇、青川篇,相继在四川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四川观察等平台展播。2024年,组织剑阁县打造节目《走过剑门关》参加四川省《地名天府·文化寻根》之蜀道寻踪梓潼站大型线下文艺汇演活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举措,加强地名传承保护。一是建立完善地名保护名录。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与老地名对应的地理实体的保护、建筑风格和路网格局的延续,做到城市建设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并举。结合广元历史文化特色,精心筛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历史性和文化价值的地名,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明确地名保护措施。探索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制度,对纳入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的地名,联合住建、交通、文旅、水务等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明确保护范围、保护等级、保护要求等,共同推进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三是引导社会参与。建立地名文化保护清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募集资金,用于清单中地名文化保护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广元地名文化保护专项基金,邀请社会力量捐资用于地名文化保护建设,从而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
三、关于推动地名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2023年,我局联合公安、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文广旅等10部门印发了《广元市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以地名命名、标志设置、地名文化保护、地名信息服务、地名赋能五大行动为抓手,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为推进蜀道沿线剑门关5A级旅游景区“二次创业”,在保护古蜀道原貌的基础上,串联遗迹遗存100余处,规划“古蜀道徒步游”线路3条,打造天下蜀道驿站、剑门长歌崖壁灯光秀等一批旅游新业态产品,推出《翠云廊》《蜀道问窟》《60年蜀道缘》等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开发麻柳刺绣、白花石刻、剑门手杖等旅游商品300余种,培育红心猕猴桃、米仓山茶叶、朝天核桃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6个,开发剑门豆腐宴、青川山珍煲、嘉陵江河鲜等“女皇味道”菜系和女皇蒸凉面、朝天核桃饼等地方特色小吃。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地名文化,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擦亮文化底色。深入挖掘提炼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乡村地名文化元素,通过立足产业发展、历史人文等优势,有效融合乡土记忆、地域元素,推动优秀地名文化创新运用,提升乡村文化魅力。二是塑造地名公共品牌。创新“地名+产业”融合模式,推动地名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将地名文化、地名故事等元素融入农产品品牌塑造中,培育打造苍溪雪梨、剑门土鸡、米仓山茶、青川山珍等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厚实乡村特色产业内涵。三是推动地名与文旅深度融合。挖掘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故事,打造地名文化街区、地名文化公园、地名文化景区等,推动乡村地名与文化旅游等项目深度融合。通过挖掘地名背后蕴含的历史典故、轶闻趣事、风土人情等,让景点线路更有辨识度、更具区域文化特色。
四、关于汇聚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力量的建议。2024年,我局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在青川县开展为期1年的“慈善+地名文化”进社区活动,有效提高了地名文化影响力。您关于结合区划管理的专业性在市、县(区)两级区划地名主管部门培育区划地名管理专业队伍,适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聘请专业人员承担地名文化管理、研究、宣传的基础性工作等建议,我们将再次认真研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关于推动地名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探索在高校、高级中学、职业中学配备地名兼职教师等建议,需遵守国家对进校园事项的严格规定。2024年,省民政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开展地名文化“五进”活动方案》,最初此方案是地名文化“六进”,即:进社区、进校园、进街区、进景区、进公园、进军营,但在征求教育厅意见时,由于现在严格控制“进校园”事项,取消了地名文化进校园活动。
感谢您对民政工作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殷蛟,3262417)
广元市民政局
202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