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池米酒遗凡香,留得万代享酒芬。近日,怀着满心的好奇与期待,走进利州区龙潭乡金鼓村四季绣主题农场,探寻川北古法酿酒技艺入选第七批广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背后的奥秘。
工匠精神 酿出好酒
在农场负责人胡晓全的带领下,走进酿酒工坊,热气腾腾的景象扑面而来:摊凉区,金黄色的高粱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发酵区,巨大的缸罐中酝酿着神秘的变化;高温蒸煮区,升腾的热气带着谷物的芬芳,弥漫整个工坊。
川北古法酿酒第三代传承人庞义一边熟练地操作设备,一边详细介绍:“川北古法酿酒要通过选高粱、浸泡、蒸煮、降温、加曲、发酵、蒸馏、陈酿等十几道流程,每道工序、每个流程都缺一不可。”
“三分酿,七分藏,酿出好酒的最后一步,便是陈酿。”在胡晓全的引领下,穿过郁郁葱葱的柏树林,来到酒窖。胡晓全用力拉开酒窖两侧的石门,醇厚的酒香扑面而来。
走进酒窖,大大小小的酒坛整齐排列,每个酒坛上都挂着一个身份牌,记录着酒的品类、度数、重量及封坛时间。“看,上面不少牌子还写着窖藏人的名字,说明这坛酒已经有主人了。”胡晓全笑着向我们介绍。
承古开新 酒香今朝
“川北古法酿酒的历史可追溯到民国时期。”庞义说起酿酒,眼中便闪烁着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执着,“百年来,每一代传承人的不断研究、创新改良,极大地提高了酒的口感和味道,尤其在近几年,川北古法酿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古法酿酒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庞义回忆起初期的艰难,“以前设备比较落后,酒的品质不易把控,特别是在发酵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好温度、湿度等因素,酿出来的酒容易发酸发苦。”作为第三代传承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与发扬的重担。
“积淀了厚重文化的传统技艺,如何才能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这是庞义每天思考的问题。
据四季绣主题农场负责人胡晓全介绍,2021年,庞义根据学习到的古法酿酒技术和实践经验,不断研究创新,改良酒曲配方,提升酿酒品质,酿出来的酒深受消费者喜爱。“我们酿酒工坊现在白酒年产量在10吨左右,产值能达到100万元。”胡晓全表示,庞义已经成为四季绣主题农场古法酿酒非遗工坊的中坚力量。
勇担社会责任 带领村民致富
除了传承和发扬这门古老技艺,四季绣主题农场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我自己就是龙潭乡人,能为家乡做一点贡献一直是我的梦想。”胡晓全目光坚定地说道。
上午10点,农场后厨一片忙碌,三三两两的服务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备菜,48岁的龙潭乡村民王春莲便是其中之一。“包吃包住,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离家又近,随时还能回家照管老人。我在这工作快十年了,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胡晓全介绍,四季绣主题农场提供食宿、观光、钓鱼、研学等多业态服务,长期需要服务员、工人近50名,农场酿酒、榨油所需的小麦、油菜籽等农作物也是向本地村民收购,“这样既方便原材料运输,还能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我相信川北古法酿酒技艺入选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能够更好地助推古法酿酒香飘四方。”胡晓全充满信心地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当地自然条件和非遗资源,推出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观光、研学产品,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盈利增收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