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湿地公园提升改造工程现场。
备受市民喜欢的口袋公园。
工人转运绿植。
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了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并于2024年5月15日在“全国低碳日”正式公布,共39个地区上榜,广元亦在其列。早在2017年,我市便入选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何为气候适应型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够有效应对暴雨、雷电、强风、雾霾、高温、干旱、尘沙、霜冻、积雪、冰雹等恶劣气候,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生态安全相对可靠的城市。
《人民日报》于2023年11月发文称,自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各试点城市成效明显,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逐步提升。
文中特别提到广元——“广元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于城市防洪排涝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新建人工湖、湿地公园、滞留塘等人工调蓄设施,城市蓄水调控功能显著增强。”
由此可见,建设海绵城市是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推手,狠抓城市内涝、热岛效应、黑臭水体等“城市病”治理,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其中,19条黑臭水体全面完成整治,30处历史易涝点消除29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67.2%,削减道路面源污染40%,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40.16万吨,嘉陵江、南河水质长期稳定Ⅱ类以上水质……
全力保障城市水安全
确保一江清水出广元
城市之水,代表着灵动与活力。广元作为长江上游城市,嘉陵江入川第一城,目标向来明确——“确保一江清水出广元”。
近年来,我市把治水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对于此项工作,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单”——率先在全省完成列入住建部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19条黑臭水体整治任务。
“整治好了确实很安逸!晴天傍晚还能在附近散步。”2年前,看着利州区东坝街道向家沟的黑臭沟渠得到整治,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罗胜杰连声叫好。
成绩是起点,也是鞭策。19条黑臭水体整治完成后,后期管护同样十分重要。全市采取修建污水管网、截污纳管、修建沉砂池等方式对其实施清淤疏浚,确保河道畅通。
今年6月,我市再次完成对向家沟实施雨洪通道整治,即使在雨季,水沟也不再臭气熏天。
在治理黑臭水体的过程中,我市逐渐摸索出“治理一条黑臭水沟,打造一个带状公园”模式,在治理上力求突出特色、各具灵性,尽量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流线状态,避免裁弯取直,打造自然的河流带状空间,建成生态景观22万平方米,有效削减了径流污染,全面提升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
此外,我市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统筹推进“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疏通、治理山洪沟19条,建成堤防90.7公里;开展管网普查724.67公里,完成雨污混接点治理400余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由2021年的49.2%上升到2023年的67.2%。
目前,全市透水铺装面积达53万平方米,削减道路面源污染40%,雨水资源化利用量40.16万吨。
一点一策整治易涝片区
持续消除城市内涝隐患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我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国家之一,城市地区是气候变化的高风险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说,气候适应型城市可以理解为“气候韧性城市”。
7月以来,我市普降大雨,但城市内涝、车辆行人出行受阻的情况却鲜有发生。
数据显示,1991至2020年,广元年降水量平均为908.7毫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近3年里,降雨量逐年上升,2021年更是高达1484.9毫米。
以往,每到雨季来临,全市30处历史易涝点总是面临严峻考验。为了缓解这一难题,我市于2022年制定《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力争至2025年,基本消除城区内涝积水点,实现城市建成区内涝积水最大退水时间小于2小时,重要地区小于0.5小时。
同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城市体检试点、率先完成地下管网普查,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集污水处理、城市防涝和污泥处置“三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排水设施关键节点布设雨量计、液位计、视频监控115 处,做到实时监测易涝点位、河渠、重点设施的积水情况,为内涝治理插上“科技”翅膀。
通过分片区“一点一策”系统治理,截至目前,中心城区30个易涝点已完成整治29个,开展管网普查724.67公里,修复雨污管网320公里,治理雨污混接点400余个,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
随着市城区老鹰嘴大桥、蜀门大桥、韩家沟、万达大桥等下穿防涝工程的陆续完工,市民对于雨天不再绕行这件“小事”十分满意,纷纷对全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竖起大拇指。
“我家住紫薇苑,在琴台附近上班,走老鹰嘴大桥下穿是最便捷的道路,但以前一下大雨,只能绕行,不仅堵车严重而且容易发生危险。如今,老鹰嘴大桥下穿实施防涝改造后,不仅不再出现内涝,而且加宽了路面,十分方便。”每到下雨天,通过老鹰嘴大桥下穿顺利上班的陈东生总是忍不住感叹。
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市将加快推进气象台站规划、“剑阁北斗探空站”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气象站网布局,提升监测能力。
筑牢绿色生态本底
彰显广元城市特色
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任重道远,必须结合城市实际,体现城市特色。生态是广元最美底色,红的花、绿的树,清晨鸣叫的小鸟、绽放笑容的市民是城市最靓丽的点缀,也是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根基。
广元自2017年纳入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以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在筑牢绿色生态方面形成了“广元实践”。
打造生态廊道。顺应山水脉络,构建形成“一带两廊两区”市域城镇空间、“两环、七射”市域绿道体系和“三轴、六片”中心城区绿道空间结构,市城区累计建成绿道136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
厚植绿水青山根基。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森林覆盖率达57.85%。对蜀道古柏实行离任交接,11616株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
巩固提升环境质量。全市优良天数率、PM2.5平均浓度均排名全省前列。19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青川县、苍溪县创建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苍溪县入选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
“犄角旮旯”摇变口袋公园;利州广场焕然一新;湿地公园九月相约……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当下,全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改变肉眼可见。
2023年,市城区新建口袋公园5个,全市建成范围内新增公共绿地约13万平方米,改建公共绿地约50万平方米,新建城市绿道18公里,今年还将继续选址新建口袋公园。
“妈妈你看,路中间有好大的玫瑰花啊,真美!我把它摘来送给你好不好?”“谢谢宝贝,但是那些供观赏的花可不能乱摘哦!”走过利州东路时,5岁的玥玥与妈妈的对话既充满了爱意,又彰显了城市良好的绿化景观。
源于城市提能升级,利州东路、蜀门北路、人民路南段等不但路面实现升级改造,道路两旁的景观改造更是收获不少民心。精致的景观小品、缤纷的四季花卉,着实很美。
滨河路等12个街区建设的50余处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运用花境手法打造错落有致、疏密结合的绿化景观布局,也让人眼前一亮。
今年,我市在城市园林绿化方面最大的看点便是南河湿地公园,三区、六苑、十二景的布局结构将充分展现“活水润园 兴文聚气”。目前,南河湿地公园提升改造项目已完成85%工期,计划9月揭开神秘面纱。
突出特色
加快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2017年,我国遴选了28个城市启动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广元市位列其中;2024年,广元再次入选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两次入选并非偶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突出广元特色,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聚力打造川陕甘结合部具有巴山蜀水特质的气候适应型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即以防范气候风险为目标,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采取趋利避害的有效适应行动,注重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和救灾保障,更注重事前预防,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我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最为亮眼——以“山城水统筹治理、人城水相融共生”理念打造出的海绵城市能充分保障水安全、优化水生态、改善水环境、用好水资源,让人民群众共建海绵之城、共享海绵之利,共同为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