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记者要去采访和银耳相关的一家企业,脑海里便闪现民谣“银耳好吃汤难熬,银耳滋补难常吃”。这种观点,让很多人对银耳,又爱又恨。
如今,这个难题已经迎刃而解。
位于利州区大石食品工业园区的广元玉儿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制生产技术含量、附加值、营养值“三高”银耳产品,力争让老百姓吃得健康,吃得创新。
娇贵:温度湿度要求严格,消毒工作更不能掉以轻心
12层的木板一层层架起来,一直架到房顶,青木粉末混合适量大豆瓣、麦麸和水装成的菌棒间隔排列在木板上,菌棒上刚培育的银耳伸出乳白的小头,生长了22天的银耳则耳片丛生,如花团簇簇般,这就是银耳培育厂房。
为保证产品质量,玉儿食品公司坚持“自生产、自加工、自销售”,环环把控,亲力亲为。“菌棒上的银耳生长周期在33天左右,对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每隔几天都会变动。”公司负责人王开琼告诉记者。在厂房门口粘贴的“银耳栽培管理简明日程表”上详细的记载着对应天数银耳的生长状况、作业内容、温度、湿度、通风以及注意事项,在1-3天时温度要求26-27℃,湿度70%以下,4-8天就要求温度24-25℃,湿度80%以下,接下来还会不断变化。“别看温度只差1、2℃,可是不严格执行,生产出的银耳不论产量还是质量都会下降。”王开琼严肃地说,“所以每天都会有工人管理并记录房间里的各项指标,并且24小时值班。”
而这还不是最严格的,银耳接种过程中的消毒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专门的接种室的门四周全部要用泡沫胶带封严实,连烟都进不去,技术人员必须沐浴并着专业消毒的白色棉衣,在接种期间禁止出入。只有这样严密的消毒工作才能保证银耳菌种纯正,不受杂菌感染,否则就会长出黄斑、黑斑,影响银耳质量。
科技:微波设备全国仅此一台,使鲜银耳脱水长期保存
有了绿色安全源头生产的银耳原料,接下来的加工生产也大有文章。机械化筛选、清洗、蒸煮后,人工装盘,进入零下20℃冻库冷冻后,采用先进专利生产制作工艺——微波设备恒温熟化技术和静态还原技术,在短时间内,使鲜银耳脱水长期保存,并且不破坏其主要营养成份、保持原始形态,目前这台微波设备全国仅此一台。“现在厂内有工人20多名,都是附近大石镇的村民,平均工资每月2300元左右,最高能有2600多元。工人们说在厂房里不用日晒雨淋还能‘务农’,幸福多了。”王开琼一边笑着和工人开玩笑,一边介绍。
我市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连续多年空气质量都是优良,是银耳最适宜种植区之一,而玉儿食品公司创新的工艺,也让崭新的蓝色厂房内一尘不染,厂区天空晴朗明净,没有一丝烟雾,积极践行我市“五大战略”,实施低碳发展,建设特色工业体系,二者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前景:预计鲜银耳年种植量30000吨、方便银耳羹年产5亿杯
跟冲泡杯装奶茶相似,方便纸杯里装有几块熟化的干银耳,辅以冰糖枸杞等配料,只需倒上开水,3-5分钟后,一杯方便银耳羹就冲好了。
银耳通透白净,汤汁粘稠清亮,入口进喉,滑腻清香,毫不逊色于传统方法熬制的银耳汤。目前公司主要产品有鲜银耳、方便银耳羹系列以及银耳生物提取,形成了银耳栽培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保证了产品的天然健康,并且鲜银耳产品可连同菌棒一同销售,可在常温下10天不变质,鲜银耳会释放淡淡兰花香,可观赏之余再食用,菌棒还可作有机肥,三全其美,吸引眼球。
玉儿食品公司投资2500多万元,今年2月中旬开始投入生产,目前每月能种植60000多棒,预计鲜银耳年种植量30000吨、方便银耳羹年产5亿杯。银耳系列产品项目有利于带动农业种植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属于高科技农业项目,对利州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实习记者 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