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丽新村的“苍溪样板”
——写在全省幸福美丽新村现场推进会在苍溪召开之际
郭水 记者 莫东鸣
“拿发展实绩说话,靠优势产业强县。”苍溪决策者的这句话,总是能找到注解。去年12月5日-6日,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现场会在苍溪开幕,时隔半年,今日,全省幸福美丽新村现场推进会再度青睐苍溪。
“这既是上级对我县‘三农’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莫大鞭策。”苍溪县委书记何海生说,“苍溪幸福美丽新村”内涵丰富,是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是围绕“物丰美、家秀美、人乐美、村和美”具体目标的精细举措,是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的不懈探索与创新……
幸福美丽新村的“苍溪样板”有哪些精要?会议前夕,记者走进美丽梨乡探秘。
产村相融——
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就是一个特色产业园
苍溪遵循产业围绕新村转、新村围绕产业建理念,推行万亩园“带”千亩园、种植园“套”养殖园、产业园“联”农户标准园的群园联动模式,打破乡镇、村组界限,突出水网、路网、林网、能源网“四网建设”,大力发展以红心猕猴桃为领军的“1+3”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2个,千亩园区59个,形成“因山就势、长藤结瓜”念珠状、组团式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提升户办工程经验,创新提出一亩园万元钱,打造生态微田园,实现微田园小产业与大田园大产业无缝对接,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片户均建有一个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经济园。
统筹城乡——
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就是一个新型农村社区
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推行“三退三改”模式,引导农民从成片耕地中退出来、从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地方退出来、从地质灾害多发地带退出来,统规自建改房,致富立业改土,栽花种果改庭园,实现适度规模聚居,凸显“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山区特色。全县建成新村聚居点108个,川北特色生态农居12.85万户。
着眼于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缺啥补啥”原则,在新村示范片建成“三委三社六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2个,其他村建成“1+X”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706个,形成了以公共服务中心和田园党建“711需要式”服务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便民服务体系,使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享受到了“吃水不用担,煮饭不冒烟,耕田不用牛,出门泥不沾,养老、就医、农作物保险全在家门”的乡村现代田园生活。目前,全县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2个,幸福美丽新村420个,公共服务阵地112处。
文旅结合——
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就是一个乡村旅游景区
树立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就是一个乡村旅游景区、一个新村聚居点就是一个乡村旅游集散地、一户生态农居就是一个小景点的思想,把民俗乡情文化、农耕田园文化、生态庭院文化与新村产业有机融合,进行传承和保护,彰显依山傍水、一园一品、一村一景生态民俗风情特色,高起点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梨博园、柳池幸福美丽新村文化园创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载体,依托“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建成星级农家乐175家。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让游人边看、边玩、边劳动、边回忆,体验式文化、租赁式旅游得到蓬勃发展,山区“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四位一体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丰富。
探索创新——
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就是一个农村改革实验区
抢抓苍溪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劳动保障试点县、全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县、全省完善粮食直补政策试点县机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近年来,动员38.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引导57.2万人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让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均等化的社会保障服务。在幸福美丽新村中率先试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联户经营、家庭农场、企业入股经营”相配套的“1+4”农业经营新体系,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57家,发展家庭农场47家。
开展农业投融资改革,建成全省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开展利益联结分配改革,创新 “四保+分红”机制(“四保”即保农地租金、保财政投建基础设施利息、保产品订单收购以及农作物保险,“分红”即实现规模经营业主给租赁土地农户和土地入股农户二次返利分红),形成了“政策性保险、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保险+农产品风险补助基金”为主要内容的“2+1”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全县订单农业达20万亩,保险达50万亩。并率先尝试运用物联网技术,建成全省山区县首个农村智慧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