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色军营作为施展才智的大舞台——2008年招收士官工作宣传教育提纲
为加强军队士官队伍质量建设,根据《兵役法》、《征兵工作条例》规定和省征兵办部署,全面展开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招收士官的工作。
一、在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招收士官,是建立强大国防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举措
国无防不立。纵观历史,近代中国之所以曾屡遭西方列强侵略欺凌,沦为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防不强、武备松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国防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全国人民的和平劳动和幸福安宁的生活得到了充分保障。
士官是军队的骨干力量之一,是军队形成战斗力、有效履行根本职能的基础。在新军事变革大力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军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只有向部队输送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合格兵员,我们的士兵才能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武器装备,为“打得赢”创造必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军面临着长期相对和平环境的考验,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考验,面临着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和影响的考验,只有真正把思想好、品德好、作风正、技术精,甘愿献身国防的有志青年充实到部队,才能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对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从国家的安全稳定,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适应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出发,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优良传统。从“精忠报国”的岳飞,“为父从军”的花木兰,到“虎门销烟,捍我主权”的林则徐,“愿与战舰共存亡”的邓世昌,无不使人感悟到他们以身报国、留芳千古的爱国精神。革命战争年代,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参军上战场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和平时期,一人参军,全家光荣,青年踊跃报名应征在许多地方形成了社会风尚,这无一不是爱国主义传统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激励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屡遭侵略而不亡的重要原因。如今,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保卫祖国的重任已经落到了新一代中华儿女的身上。我们热忱欢迎普通高校毕业生,听从祖国召唤,献身国防事业,为保卫祖国建功立业。
二、在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招收士官的基本条件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军队,政治历史清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志愿献身国防事业,符合应征公民服现役的政治条件。
(二)普通高等学校男性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4周岁,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符合要求的往届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年龄、身体和政治条件符合要求,并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中等以上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如所学专业符合部队要求,也可纳入招收士官范围);招收对象须获得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已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专业还应获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身体健康,符合应征公民服现役的身体条件。同等条件下,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人员优先招收。
三、招收时间安排及程序、办法
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招收士官工作,已于5月初开始报名;6月底前完成体检政审、专业审定、确定预招对象和签定协议书等工作;7月15日前,对预征对象进行身体复查和政治复审,办理入伍手续,8月l0日前运送完毕。招收工作,由市征兵办公室负责办理。其工作程序、办法是:
(一)本人申请。应招人员,必须是本人自愿,在常住户口所在地申请报名。
(二)体检政审。市、县(区)征兵办公室负责组织应招人员的体格检查、政治审查,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按照征集义务兵的标准和办法进行。
(三)招收审定。市征兵办公室对专业考核合格的人员进行全面衡量,本着择优选定的原则,研究提出拟招收人员名单,报省征兵办公室审核。
(四)批准入伍。应届毕业生(户口已迁至学校所在地)全部在其就学学校(分校)所在地征办报名(已可暂在学校报名,尔后汇总到征办)和办理入伍。其它体格检查、政治审查、专业审定合格的招收对象,由当地县(区)征兵办公室负责办理入伍手续。入伍时间统一填写为当年的8月1日。
(五)组织交接。招收士官的交接工作,采取招收部队选派干部接收的办法进行。办理交接手续时,交接双方应按照《招收士官花名册》当面点交清楚,并在《招收士官花名册》上签名盖章,档案材料和组织介绍信一并交部队。招收士官的档案材料主要包括:《应征公民入伍批准书》、《应征公民政治审查表》、《应征公民体格检查表》、学籍档案等。招收士官的交通运输、经费开支等,按照征集义务兵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检疫、复查。招收的士官到部队后,政治和身体条件不合格,学历不实,专业不对应,作退兵处理。退兵期限按照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新兵交接和退兵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办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03-2025 www.cng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01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002号 蜀ICP备09004036号-1